傲视群雄意思同傲视群雄传奇

本锤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胡建人,自打小接触的只有咸粽子。

其粽子的特色就是包着佩琪一家以及整个东海龙宫,就是 “ 咸肉粽 ” 和 “ 海鲜粽 ” 。

可惜我今天没吃到,一想到这,眼泪就不争气地从嘴角流了下来。

而北方的粽子内馅偏爱大枣、豆沙等等,如八宝粽,或者白味粽直接沾白砂糖、蜂蜜。

在大学时期,有位室友是东北的,他从来没吃过咸肉粽,端午节家里就给本锤寄了些粽子,

他以一副傲视群雄的姿态说道:“ 除了甜粽子,其他都是浮云 ”。

不过他咬了一口肉粽之后:“ 这是什么玩意儿?这他 * 是粽子? ”

转身一变,成了 “ 干粽人 ”。

我也是从那之后才知道,原来粽子可以是甜的,他也才知道,原来粽子可以是咸的。

不过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甜粽子,像浙江、广东的部分地区,在潮汕还有一种 “ 双拼粽 ” 一半甜一半咸。

但 “ 南咸北甜 ” 还是很明显。

这就得从 “ 糯米 ” 这个东西开始说。

首先南方对糯米的需求量要比北方高,为什么?

因为林正英天天都要逮 “ 粽子 ” 。

开个玩笑......好冷......

一、地理气候

南方气候湿润,更宜糯米(品种)的生长,但不是说北方没有糯米,只是相比产量要低。

南方人称糯米为 “ 糯米 ” ,北方人称糯米为 “ 江米 ” 。

其实江米也是糯米中的一种,只不过是习惯这么叫,反正包粽子是它就对了。

而产量就会影响南北食用糯米的次数,南方人不只是在端午节才吃粽子,日常想吃的时候也会亲手制作或者去商铺购买。

像一些早餐小馆子、街边小摊等等都会有粽子在售卖。

能当早餐,也能当午餐和晚餐。

但在北方,食用粽子的次数就相对紧缩,基本也就只有在端午这段时间才会购买或者包制粽子。

回过头来说。

北方朋友不是吃不起或者吃不到,我有很多北方的朋友,发现他们根本就不喜欢吃粽子这个东西。

至于为什么不喜欢?

还不是因为不好吃(参考 “ 干粽人 ” 室友)......

二、饮食文化

这要结合第一点,正因为食用的次数变量而形成了饮食习惯。

北方主喜面,南方主喜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会发现南方人才是 “ 干饭人 ” ,北方是 “ 干面人 ” 。

北方朋友对于 “ 米组成 ” 的食物,更倾向于当作小点心或者甜品,小点心或者甜品是 “ 甜的 ” ,这不是很正常吗。

并且,自古以来南方货运的流通相比北方是要发达,物产丰富,啥东西都有,饮食文化也是千奇百怪。

“ 广东银 ” 还喜欢吃 “ 胡建银 ” 呢,这到哪儿说理去。

但要从历史上来看 “ 白味粽 ” 才是老祖宗。

最早的时候,就是一米团直接嚼着吃,食之无味才有了沾糖的吃法或者做成糖粽子。

我查了下相关信息以及文章,甜粽是在北宋,而咸粽在明初。

咸粽是在甜粽之后。

可以说,甜粽的血统更为纯正,咸粽算是串串。

但一码归一码。

归根究底,影响南北喜甜还是喜咸的原因只有三个:

1、是不是从小培养的习惯。

2、东西好不好吃。

3、个人天生的口味。

我就是典型的第3种,福建的饮食偏清淡、偏甜、偏酸,但我就是喜欢西南的川菜,无辣不欢。

我妈一度怀疑,是不是在医院抱错了。

不只是粽子,在口味差异上还有其他 “ 课代表 ” 。

如:豆腐脑、汤圆等等......

虽然我喜欢西南川菜,但还真的接受不了 “ 咸豆腐脑 ” ,对我来说它就是一场噩梦。

还有汤圆,在普遍认知下它就是甜的,但是在福建有种汤圆是肉馅的,本地人一般把它叫作 “ 元宵 ” 。

我觉得是相当的美味,有机会去胡建游玩的朋友可以试下,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就说到这吧,你们爱吃甜粽还是咸粽?欢迎评论区留言口味和坐标~

我是



刘备、关羽与张飞的桃园结义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随之而来便有了众多演义中的金兰结义,除了梁山那段热血悲壮的豪情,最引人入胜的便是隋唐英雄中的贾家楼结拜。群雄在机缘中相聚在一起,效仿桃园之情的贾家楼四十六友,演绎着众多耳熟能详的精彩故事,他们到底是哪些人物?武艺实力最为出色的八人都是谁?这些英豪的最后结局如何?

【结义贾家楼】

贾家楼又被称作贾柳楼,原本是秦琼好友贾润甫与柳周臣合伙所开,伴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低调的柳周臣主动将掌柜之位让给贾润甫,贾家楼的名号由此而来。为了给秦母庆贺六十大寿,众多的英雄豪杰齐聚贾家楼,在徐茂公与魏征的鼓动之下,效仿桃园结义的四十六人便有了一段结拜之情,不管是绿林还是官府之人,他们来自五个不同地方之人。第一伙人便是以单雄信为首绿山五路人马,此时的魏征徐茂公还只是他的幕僚,王君可是北路瓢把子,谢映登是西路绿林瓢把子,王伯当是南路瓢把子,而尤俊达是东路西路瓢把子,除了相伴尤俊达的程咬金,齐国远、李如珪、屈突星、屈突盖、鲁明星、鲁明月、金成、牛盖、侯君集、尚怀忠、袁天虎、李成龙、丁天庆、盛彦师这些人物,都是单雄信昔日的手下兄弟。

以罗成为首的十四人来自罗艺的北平府,与单雄信私交甚厚的张公瑾摆和擂比武的史大奈,曾经为了救发配落难秦琼的杜差(有的版本叫杜义杜文忠),而白显道、尚时山、夏石珊、尉迟南、尉迟北、毛公遂、李功旦、唐国仁、唐国义、党世杰这些人物,都是北平府当差的公人与旗牌官。除了两处人马之外,柴绍是奉岳父李渊之命前来贺寿的,当然还有秦琼与衙门众多的好友知已,这些人分别是金甲、童环、樊虎、连明、铁魁与任忠。

四十六人之中以魏征的年龄最大,而最小的罗成排在四十六位,在武艺排名之中以罗成最出色,父亲严教下的罗家枪远胜贾家楼兄弟。其次便是大刀王君可,这位不在隋唐实力英雄榜中的人物,他是瓦岗五虎之一的高手,面对魏文通左天成那样的劲敌对手,一套精妙的春秋刀法能够全身而退。秦琼家传的枪锏之能在隋唐排名十六位,他的实力能够称雄绿林草莽间;因为昔日地位与财力人力贡献,单雄信成为瓦岗五虎之首,他的金顶枣阳槊也着着刚猛豪气的一面。版本不同也造就各种说法的王伯当与谢映登,武艺与手段高明的两人确实有着过人之处,程咬金的三斧之功让尤俊达吃过亏,但是尤俊达的五股托天叉也是不容小觑的。

【消失的人物】

李密的无道让人心散尽,继翟让被杀单雄信出走之后,贾家楼义结金兰的兄弟也相继离去,徐茂公与魏征投唐而去,秦琼、罗成和程咬金阴差阳错地留在洛阳城,齐国远等八人来到李建成军前效力,不得志的他们索性让出各自的营寨,让日夺三关的尉迟恭再创夜袭八寨的战绩,众多义士们陆续投归唐营的时候,还有八位豪杰却神秘消失了。谢映登是最为神奇的人物,他在叔叔谢弘的点化后得道成仙了,无论是《薛丁山征西》还是《粉妆楼》,都有谢映登出现的身影;尚怀忠、丁天庆、吕公旦与毛公遂四人,在散将后隐居山林乡村之间。身轻如燕的侯君集和盛彦师,隐姓埋名的他们云游四方,后来收下秦琼的孙子秦汉为徒弟,打造了秦汉这位步战的第一高手,一套滚地功在薛丁山征西中立下赫赫战功。

铁面判官尤俊达离开瓦岗后,独自一人途经青龙山之时,他遇到了草莽英雄张青,技高一筹的尤俊达受到他的邀请上山入伙,后来再遇程咬金的时候便随之投唐了。美髯公王君可是一位特殊的人物,论武艺不在秦琼单雄信之下,排名第九的魏文通与他大战几十个回合,但是王君可并不在隋唐实力排名榜中,素来傲气的罗成初见王君可便有了主动结交之意,因为他的长相与武圣关羽极为相似。散将之后的王君可回到老家大王庄悄然隐居,他与老隐士薛央共同教导儿子王勇安,后来在罗通扫北时被程咬金骗到唐营,被封为总兵的王君可镇守着狮子口,直到征战东辽国的时候才病故。

【悲壮的英豪】

在聚义瓦岗的群雄中,最早阵亡的就是袁天虎与李成龙,在绿林道小有名气的他们急于建功破阵,两人也是相继倒在一字长蛇阵中。作为瓦岗五虎之首的单雄信,自从瓦岗散将之后相随王世充对抗唐军,性格刚烈的他终究放不下李渊与大哥之仇,独踹唐营被擒后被斩杀在军中,而那位监斩官正是傲视群雄的罗成。在众说纷纭的隋唐实力排名中,从盖世无敌的李元霸到金镋高手伍天锡前六杰最为出色,当他们陆续亡故之后,排名第七的罗成自然是没有对手可言,因此兵败的李建成李元吉一眼看中他,绝伦的罗家枪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刘黑闼与苏定方设计埋伏,罗成在乱箭袭杀下殒命淤泥河。他们的亡故是在所难免的,相比之下王伯当的阵亡着实可惜,因为那份所谓的愚忠,窝囊地陪着李密在断密涧中身亡。

除了那位英年病故的驸马柴绍,贾家楼结义的豪杰很多都投唐成为开国功臣,从洛阳平五王之乱到征讨北番之患,他们都是唐太宗相当倚重之人,不过到了征讨东辽国的时候,劲敌盖苏文却让群雄在凤凰山走上了不归路,而这一切都是吹牛将军齐国远冲动惹的祸。由于马三保等四位老将军被盖苏文斩杀,悲愤的齐国远顾不上徐茂公的军令,悄然下山来战这位东辽国的第一大将,还没交手就被飞刀射杀,紧随其后的李如珪的结局也是一样。两人的亡故让唐营中炸开了锅,二十四战将哗啦啦全涌上来了,阵势之大令盖苏文也吓了一跳,手中的飞刀一拨接一拨飞射出去,时间不长就有了遍地尸首和哀嚎之声,当史大奈和张公瑾被斩杀后,只剩下尤俊达与樊成调头而逃,不过盖苏文的飞刀再次将他们射杀。

二十六位总兵在凤凰山阵亡,此时大病不起的秦琼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这位仁义满天下的英雄也病故身亡,几年后徐茂公也重病而亡,从此唐营之中只剩下混世魔王程咬金了,这位外粗内细的传奇福将,却是演义故事中的一位长寿人物。薛仁贵与罗成之子罗通年龄相仿,薛仁贵在白虎山被儿子薛丁山误射身亡,多年后薛丁山在满门抄斩遇害,他的儿子薛刚开启了一段兴唐灭周的故事。这时的程咬金依然健朗,直到薛刚率军击败武则天打开肉丘坟,此刻他的孙子薛雷已经出现,一百二十八岁的程咬金感慨万千,大笑之余的他亡故在坟前,当年贾家楼的英雄就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