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纸币哪个朝代 下列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

2024-02-12 21:55:52
好玩手游网 > 游戏攻略 > 我国最早纸币哪个朝代 下列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

宋朝是我国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需大量货币流通,北宋平均每年铸币数几乎是唐代二十倍。宋钱品种繁多,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年号钱,即皇帝每更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新钱。宋代的年号改了五十七次,年号钱就有五十七种。

当时,铜钱、铁钱并行流通,一些地区更流行铁钱。一般铜贵铁贱,三个铁钱才相当于一个铜钱。铁钱十分笨重,大的每一千钱二十五斤,小的也有十三斤。买一匹骡要用铁钱两万枚,重一百多斤,需肩挑车载,非常不便。

于是,北宋真宗元年,一种新的货币--“交子”出现了。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虽然它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支票性质,但它同时又可在市场流通。其中,“交”即“交易”,“子”则为四川方言的语尾词。

据《玉海》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至大中祥符末(公元1011年),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置益州交子务,时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戊午也。每界以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为额。”可见,“交子”最初是由私家发行的,后改由官府发行。

北宋时期的“交子”,均由楮纸印刷而成,所以最初的相关历史记载中均用“楮币”指代以“交子”为代表的纸币。

“交子”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交子”来自飞钱。“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宋史》)

第二、“交子”来自契券。如南楚马殷时期(907~930),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既大又重,于是市面上出现用契券指垛来交易。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使用之最就属川蜀地区,而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

第三、“交子”来自柜坊。中唐之后,货币经济日益发达,经营金融业的柜坊,逐渐被社会认可,其经济信用逐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也越来越大。商人开始感觉到现钱交易有诸多不便,就将现钱存入柜坊,只拿票据。久而久之,票据开始流通……这些都是形成“交子”的前提。”

第四、因铁钱重,携带不便。这个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按《宋史》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蜀民以钱重,难于转输,始制楮为券……谓之交子。”

第五、钱荒推生“交子”。北宋时期的黄金、白银数量非常有限。据《文献统考》载:皇佑年间金银年产量各为15,095两和219,829两,治平年间为5,439两和315,213两,元丰元年为10,710两和215,835两。

与此同时,政府基本垄断金银的使用。黄金主要用于贮藏、馈赠和装饰等;而白银则多用于支付战争赔偿:1004年“澶洲之盟”规定北宋每年提供给辽白银十万两,后又增至二十万两;1004年后每年又输供西夏七万二千两……

以上各种原因,黄金、白银暂时难以代替铜钱成为主要货币,北宋陷入“乏银支用”的困境。

于是,北宋政府只能将铜钱,视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币。不过,随着宋朝海外贸易不断发展,铜钱大量外流,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边境贸易激增,铜钱大批量流向北方契丹、女真及西夏等。

此外,宋政府为了对抗外族军事威胁,军费开支激增,于是国家垄断了对铜材的采冶和使用,这样一来就造成生活上用铜困难。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交子”发行之初,大受人们欢迎。当时,四川地区的商业非常发达,需要大量钱币,既薄又轻的“交子”,携带方便。

不久,有些人看到十六家富户利用发行“交子”都发了财,就暗中开始伪造“交子”,致使“交子务”无力兑换,最终引起社会动乱。

川蜀地方政府禁止再发行“交子”,封闭了“交子务”。于是,商品买卖缺乏通货,市场随即出现混乱。

于是,四川地方政府上奏朝廷,建议由政府发行“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2年)十一月,在转运使薛田和张若谷的建议下朝廷特设“益州交子务”,自二年二月开始发行“官交子”,北宋政府正式“控制”交子的发行权,并在“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

北宋益州的交子铺,是四川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而益州的交子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纸币发行机构。

发行“交子”,原本是为方便商业活动,但后来宋王朝却把这当作筹措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发行量越来越大,交子持续贬值。

至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为“钱引”。南宋时,又将“钱引”改为“会子”,继续发行流通。

《三年》:战火岁月中的生存、人性与希望,分析主要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动机,揭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性

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常常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和人性内涵,能够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电影《三年》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动人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和震撼人心的历史背景,讲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普通人民在战乱岁月中的生存与坚韧、友情与爱情、希望与挣扎。本论文将深入剖析电影《三年》,探讨其中蕴含的生存、人性和希望的主题,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层面。

介绍电影的背景和历史环境,以确立电影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将对电影的主要情节进行深入剖析,突出展示主要角色的命运和经历。将聚焦于角色心理与人性的描写,探讨每个角色在战乱环境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成长。接着,分将分析电影中体现战争与生存主题的情节和场景,以及角色的生存策略和求生意志。将深入研究家庭、友情和爱情在电影中的角色关系,突显这些关系如何展现出人性的温暖和坚韧。将关注电影的视觉和音乐元素,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将探讨电影中希望与重生的主题,强调角色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电影对观众的情感启发和深刻反思。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强调电影《三年》对生存、人性和希望的深刻探讨,以及它在文化、历史和情感层面的影响。

电影背景与历史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表达媒介,常常能够深刻地反映历史和社会的背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电影《三年》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更是一个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远影响。

1. 中国抗日战争

电影《三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这场战争始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一直持续到1945年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这场战争让中国成为同盟国之一,承受了日本侵略的沉重压力。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国民众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电影中的主人公正处于这场战争的风口浪尖,他们的命运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 解放战争与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冲突激化,最终演变成国共内战。这场内战导致了中国分裂为两个政权,一个是中华民国政府,控制着台湾地区,另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于1949年。电影《三年》正是发生在这个政治剧变的历史背景下,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的生活和战斗,以及普通百姓的命运。国共内战期间,中国社会分裂,政治对立,这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影中的角色们就是在这个动荡时期寻求生存和希望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困难。

3. 战乱时代的社会动荡

电影《三年》生动地展现了战乱时代的社会动荡。在战争的年代里,政治分歧、社会动荡和生计问题都成为人民生活的主要挑战。政治分歧导致国家内部矛盾不断升级,社会秩序受到威胁。同时,人民的生计受到极大的困扰,食品短缺、医疗困难和基本生存问题都成为普通百姓的现实困境。电影中的角色们不得不应对这些挑战,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4. 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在战乱时代的生活状况。食品短缺让人们面临饥饿,医疗资源的匮乏使得生病成为了一种危险。基本的安全和生存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同时,由于战乱,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安全的居住地。这些情景反映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以及他们在逆境中的生存挣扎。

电影《三年》背景中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荡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生存挣扎和人性的表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更是一次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让观众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坚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主要情节分析

电影《三年》的主要情节紧扣着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了普通人民在战乱岁月中的生活、挣扎和希望。下面将对电影的主要情节进行深入分析。

2.1 遇难记

电影的开篇,我们见到了一名女子在战乱中穿越战线,为的是寻找她丈夫的消息。这一情节立即向观众展示了战争对家庭的冲击以及人们为了家人安危不顾一切的决心。女主角的坚韧和毅力为整个故事铺设了基础。

2.2 山洞生活

电影中的一段时间,主人公们不得不躲进山洞避难,以躲避战火。这段时间展示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技能和互相支持。观众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食物、维持生计,并保持希望。

2.3 来信和离别

一封来自战线的信件成为了情节的重要推动力。信中的消息引发了角色们的离别和寻找,同时也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这一情节突出了战争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2.4 战斗与团结

电影中的战斗场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危险。然而,角色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团结和勇气,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2.5 希望与困境

电影中的情节交织着希望与困境。观众看到角色们不断面对挑战,但也不放弃对未来的信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

2.6 最后的离别

电影的高潮是角色们最后的离别,他们在极端环境下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为了保护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得不分离。这一情节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战争时期的无奈和牺牲。

通过这些主要情节,电影《三年》生动地展现了战争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挣扎和希望。观众在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中,看到了人性的坚韧和勇气,也反思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些情节让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和感人。

角色心理与人性描写

电影《三年》通过各个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挣扎,深刻地描绘了他们的角色心理和人性特征。以下是对电影中几个主要角色的心理描写和人性分析:

3.1 女主角 - 寻找丈夫的坚韧

女主角是电影中最具韧性和决心的角色之一。她的丈夫在战争中下落不明,但她不顾一切地决定要找到他的消息。这表现了她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也展现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感。她的心理描写反映了战争时期许多妇女的心境,他们在战火纷飞中坚守家庭,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始终伴随着她们。

3.2 男主角 - 生存与家庭的矛盾

男主角是电影中的另一主要角色,他不仅要应对战争的威胁,还要保护自己的家庭。他的内心矛盾体现了在战乱时期普通人所面临的道德抉择。他必须在生存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这让观众深刻反思了战争时期道德困境对人性的影响。

3.3 孩子们 - 希望与童真

电影中的孩子们是希望的象征。尽管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他们仍然保持着童真和纯真的态度。他们的存在为其他角色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突出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种人性的温情和希望在整个电影中都得到了强调。

3.4 友情与团结

电影中的友情与团结是人性的美好表现。主人公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团结精神让他们能够共同面对战争的挑战。在困境时刻,他们展现出互帮互助的品质,这种团结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

3.5 人性的温情和坚韧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了人性的温情和坚韧。他们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人性的坚韧和温情贯穿整个电影,让观众对人类的韧性和坚强感到敬佩。

通过角色心理与人性的描写,电影《三年》深刻地探讨了在战乱时期普通人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坚韧,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这些角色不仅让电影的故事更加感人,也让观众深思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结论

电影《三年》以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深刻的情节和角色描写,生动地呈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乱岁月中的生活、挣扎和希望。从角色心理和人性描写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人性的坚韧和温情: 尽管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主人公们仍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温情。他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

道德困境与人性抉择: 电影中的角色在战争中面临了道德困境,必须在生存和道义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这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性所面临的伦理抉择。

希望与团结: 电影强调了希望和团结的力量。在困难时刻,主人公们互相支持,展现出了深厚的友情和团结精神。

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电影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食品短缺、医疗资源匮乏、家庭分离等问题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现实挑战。

希望与温情的鼓舞: 电影中的孩子们代表着希望和纯真,他们的存在为其他角色带来了温暖和信心,表明即使在战乱时期,人性中的美好品质依然存在。

电影《三年》通过角色心理和人性描写,不仅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和挣扎,也让观众对人性的坚韧、温情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部影片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也能够闪耀出光芒。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28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