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拉尔夫在哪看小说(洛克王国拉尔夫妈妈在哪)

2023-11-18 23:00:10
369手游网 > 游戏攻略 > 洛克王国拉尔夫在哪看小说(洛克王国拉尔夫妈妈在哪)

二战中德国潜艇令人闻之色变,击沉了约3500艘盟军舰船,总吨位高达1300多万吨!地球的另一边,广阔的太平洋上美军潜艇也和日军展开了浴血厮杀。

虽然击沉数量不及德军,但击沉效率比德军还要高,以不到四分之一的潜艇数量取得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战果,共击沉了1113艘商船和200多艘军舰,占日本商船总吨位的55%,为太平洋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鲃鱼号大战海港锚地

他们成功扼杀了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使后者资源枯竭再也无力维持战争,到1944底日本煤炭进口量与战前相比减少了60%,铁矿石减少了65%,石油接近枯竭,工业产值比1937年的20%还低。就算没有原子弹催命,日本亡国也已经不可阻挡。

然而如此辉煌的战绩,却是潜艇官兵扛着一把破枪,在愤怒和血泪控诉中获得的。没错,这把破枪就是臭名昭著、一身毛病的“铁棍”鱼雷——MK14。

铁棍问世

鱼雷是潜艇之核心武器,虽然看上去傻大粗笨,实际上却是十足的高科技产品。即使今天能制造重型鱼雷的国家也屈指可数,二战那个年代能造好鱼雷的国家就更少了。

德国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战中就取得丰硕战果。他们率先发明了磁性引信鱼雷,随后英美法等国趋之若鹜,纷纷开始仿制。

一战中美军潜艇用反舰鱼雷是MK10,这种鱼雷威力小、航速慢,使用触发引信,面对一战后迅速发展的防雷网和防雷带技术已经力不从心,所以1931年海军军械局和波士顿鱼雷工厂受命研制一种大威力、高航速的潜艇反舰鱼雷,也就是MK14。

在克里夫兰展出的MK14鱼雷

它全长6.25米,直径530毫米,重1400公斤,最大射程8200米(31节),最大航速46.3节(85公里/小时),携带230-292公斤战斗部,足以将任何战舰送入海底。

军械局紧跟先进科技,为新鱼雷设计了两种引信:一种是传统触发引信,通过撞击舰体爆炸;另一种是磁性引信,利用磁场变化从舰船龙骨下方爆炸,将船体高高抬起再重重落下断成两截,比传统舷侧碰炸伤害大得多。

与德国磁性鱼雷利用钢铁船体引发内部磁针转动不同,美国工程师使用感应线圈产生电流,经真空管放大后释放击针引爆鱼雷,听上去更高大上一些。

可惜高大上不代高性能,就是这个MK6磁性引信后来让美军吃够了苦头。由于技术太过先进不方便展示,军械局一直对其严格保密(G53最高机密),以避免假想敌(主要是日本)知道后找到应对方法。

初期使用的MK6 Mod1型引信

这么好的技术,这么棒的鱼雷,应该在测试中一鸣惊人吧?然而没有,MK14鱼雷压根就没有进行实弹打靶。

为啥?缺钱喽~~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一片凋敝,大量工厂银行倒闭破产,堂堂亿万富翁、投机之王利莫菲尔都在股灾中破产自杀,所以海军军费自然也被国会一减再减。

这个别玩了,那个也停工吧。MK14鱼雷这种绝对奢侈品,一枚价格高达10000多美元,相当于十几辆汽车,海军哪舍得随便霍霍。于是测试费用被降至最低级,军械局只能在弹头中装满水,从目标下方通过时只要排气气泡冒出就认为成功。

1926年唯一的磁性引信测试,从船体下方穿过没有爆炸

再说打靶需要靶船,海军抠抠搜搜就给了一艘破旧货船,还申明击沉后要军械局自费打捞。军械局一看你丫给我哭穷,那爷也没钱,鱼雷实弹测试不做了,直接定型交付吧。因此有人说:“整整一代潜艇人从未听到过鱼雷爆炸声,然后战争就开始了。”

MK14鱼雷一出生就埋下了严重隐患,还延续到衍生型MK15鱼雷(水面舰艇用)身上,主要表现在:

1、定深故障,鱼雷实际航行深度比设定的要低3-4米,导致鱼雷从敌船下穿过。

2、磁性引信提前引爆,导致无法重伤敌船。

3、触发引信经常哑火失效,特别是90度撞击舰体时往往不爆,倾斜撞击时起爆率反而高一些。

4、有时不按设定路线航行,甚至绕一个大圈返回击中母艇。

这些问题在战争中一一显现,成为太平洋战场前半程海军官兵的噩梦。

水面舰艇装备的MK15鱼雷

深度之迷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鱼雷需求量激增,但美国土豪当时库存也不多,全国只有600多枚MK14,还被日军空袭菲律宾仓库损失了200多枚,一下子更是捉襟见肘。

1942年平均每月只能生产160多枚MK14,许多潜艇出海还要携带老式的MK10,甚至把MK15缩短战斗部强行塞到艇尾发射管中。

二战美国鱼雷产量

数量狼狈不堪,好不容易发射出去的也让人大跌眼镜。12月份潜艇部队发射66枚鱼雷,却只击沉3艘日本商船,让整支部队羞愧不已。虽然有战争伊始士兵发挥不好的因素,但罪魁祸首无疑是MK14。

12月24日,重牙鲷号潜艇向2艘日本商船发射8枚鱼雷,全部石沉大海,随后又向另外2艘商船发射4枚鱼雷,依旧杳无音信。当雅各布斯艇长最后向一艘又大又慢的油轮近距离发射1枚鱼雷还是丢失时,他崩溃了。他愤怒地打破无线电静默,向基地大声质疑鱼雷的可靠性。

其他潜艇也屡屡出现这种事情,海龙号发射了8枚鱼雷,只命中敌船一次。Mk14似乎有神秘的隐身能力,总能在众人期待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禁让人疑惑它究竟发生了什么?

1942年美军潜艇仅击沉了180艘舰船,总吨位72.5万吨。而同期德军击沉了1160艘,总吨位高达600万吨!当邓尼茨抱怨2枚鱼雷击沉1艘商船太浪费时,美军潜艇击沉一艘商船平均要花费11.3枚鱼雷。

许多艇长跑到西南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中将办公室里,几乎咆哮着向他表达愤怒和委屈: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出击,付出那么多努力,没有败给敌人,却败给一连串死活不炸的鱼雷!追责,追责,军械局和鱼雷工厂需要给我们一个解释!

老练低调的洛克伍德也快气炸了,他非常理解手下这群以海军总兵力2%人数摧毁日本55%舰船的海底精英不会随便放弃荣誉和推卸责任,所以一边安抚部下,一边向上级和军械局提出强烈质疑。

洛克伍德中将与MK14鱼雷

但军械局是谁啊,那是个权力极大的独立部门,高层领导的掌上明珠,怎么会随便向你们这群大兵低头。在前线官兵的强烈要求下,1942年2月军械局派专家对鱼雷进行了检测,结论是:深度误差范围正常,鱼雷没有问题,都是潜艇部队失误和缺乏经验造成的。

水兵们听到后气愤不已,虽然报告中有数据、有分析貌似公允,他们对满篇科学术语也不懂,但是直觉和实践告诉他们事情没这么简单。

洛克伍德将军决定用证据说话,因此6月份对鱼雷进行了非正式测试。他让下属在澳大利亚弗雷齐曼海湾挂上鱼网,然后让鲣鱼号潜艇从780米外发射一枚带测试仪的鱼雷。鱼雷定深3米,结果却从7.6米深度洞穿了鱼网。第二天又进行两次试射,结果依然如此,鱼雷平均运行深度比设置深度低了3.4米。

军械局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终于不说话了,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也对此高度关注,水面部队也反应了MK15鱼雷同样的问题。8月1日,军械局承认MK14鱼雷定深系统有问题。

MK14鱼雷剖面图

经过数月测试,军械局发现问题有两个:一是鱼雷配平问题,静压阀位置不合理,二是忽略了实战鱼雷航速对深度仪的影响。

原来纽波特鱼雷厂一直在静水和加压水柜中测试深度仪,没有测试实战中鱼雷航速对水压的影响。鱼雷航速越快水压越大,30节速度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1.9米水压,45节时相当于26.8米水压,因此实验室中完美无缺的鱼雷一到战场上就会跑得更深。

找到原因后,军械局一方面通知部队将定深设得浅一点,甚至为0,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批改进鱼雷,重新配平,在雷体中部设计一个进水容器使深度和翻滚仪获取正确压力数值,才完全解决问题。

那潜艇部队现在可以欢快地消灭敌人了吧?不,不行。鱼雷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很快大家就发现MK6磁性引信也有缺陷。

先进的代价

现在鱼雷能击中目标了,但它经常提早爆炸,除了把敌人吓出一身冷汗外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雪片般的抱怨继续飞到洛克伍德办公桌上,艇长们对磁性引信的怀疑越来越大。

1943年4月9日,金枪鱼号潜艇好不容易潜入日本特鲁克基地,遇到飞鹰、隼鹰和大鹰号3艘航母编队。这是创造历史的时刻,如果顺利得手日本联合舰队将遭受重大损失,不啻于一场重大海战的成果。

ss-282/金枪鱼号

然而MK14鱼雷不允许啊。金枪鱼号从800米外发射了所有10枚鱼雷,水手们听到了7声爆炸,但所有鱼雷都提前引爆了。大鹰号航母仅仅受到些轻微损坏,航母编队连停都没停就加速离开了。金枪鱼号两手空空地逃离港口,九死一生的努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个月后美军潜艇又冒死闯入东京湾,多次齐射也没有击沉任何目标。这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大胆的突袭行动之一,本该像德军U-47潜艇溜进英国斯卡帕湾,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那样彪炳史册,然而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完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原来磁性引信不仅受钢铁船体影响,还受地球这个大磁场的干扰。纽波特工厂位于北纬60度,当引信来到赤道低纬度地区时受地磁影响就失灵了。

MK6磁性引信

二战初期这个问题在英德等国鱼雷上都出现过,德国人开发了一种调节器排除了故障,英国人则干脆放弃了研究,只有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磕磕绊绊受尽折磨。

这样的失败事件太多太多,洛克伍德列了一份长长的故障清单,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看了后也不能忍受。军械局局长布兰迪上将给洛克伍德写信,承认MK14在浅水区也可能提前引爆,同时建议不要在南北纬30°以下使用,或者禁用磁性引信,改用触发引信。1943年6月24日,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正式下令潜艇停用磁性引信,改用触发引信。

洛克伍德的报告彻底惹恼了军械局负责鱼雷和磁性引信开发的拉尔夫·克里斯蒂少将。面对心爱的鱼雷受到质疑,他给洛克伍德写信说:“故障原因不是鱼雷或引信缺陷,而是潜艇官兵效率低下……顺便说一句,停止你对鱼雷的恶意攻击。”

洛克伍德回信说:“从我收集的数据来看,它就是一个坏鸡蛋。你们这些闭门造车的家伙总是用自己喜欢的理论解释问题,但事实是我们已经丢失了大量目标,艇长们击中了敌船,然而鱼雷提早爆炸了。”

在华盛顿一次联合会议上,洛克伍德愤怒地说:“如果军械局不能提供合格鱼雷,那么请给我们一个钩子,让我们可以从敌舰上撕下钢板。”

MK14现在褪下高科技外衣,和MK10一样是枚单引信鱼雷了,当的一声撞上敌舰,在烈火中将敌人撕碎。

工厂小姐姐在擦拭鱼雷

碰撞之殇

艇长们摩拳擦掌,都准备大干一场,然而怪事又来了。鱼雷的确当的一声撞上舰体,可爆炸却没有如期而至。一片寂静后敌船航行依旧,只留下一群傻大兵面面相觑。

最离谱的是1943年7月23日,黑鯵鱼号(SS-283)潜艇在帕劳海域追击日本当时吨位最大的,排水量19000吨的都南丸III号油轮。

劳伦斯·达斯皮特艇长率领潜艇抢占最佳阵位,日舰以13节航速慢悠悠航行,既无之字机动,也没有加速逃离,完全不知道死神已经逼近。

图南丸III号

达斯皮特算好航线,设好定深,完成了一次教科书般的攻击——4枚鱼雷齐射,与敌船航向刚好垂直。水兵们陶醉地竖起耳朵,几分钟后只听了个寂寞,至少2枚鱼雷击中目标但没有爆炸,其他鱼雷渐行渐远像一坨铁块般沉了下去。

水兵全懵了,敌人也懵了,吓得屁滚尿流的机动逃跑,射击难度骤然加大。皮特艇长强装镇定,又发射了艇艏鱼雷管剩余的2枚鱼雷。它们泛着白色浪花一路疾驰,终于追上油轮尾部顺利起爆,将其在海上逼停下来。

敌人用火炮向海面盲目射击,达斯皮特也不敢浮上去用甲板炮开火。他让水手再次装填鱼雷,调整方位,机动到油轮800米处才狠狠射出鱼雷。

1号不炸,2号不炸,3号鱼雷也不炸!人们能听到它击中船体,但就是不炸。黑鯵鱼号一口气发射8枚鱼雷都不炸,直到艇上只剩下最后1枚。

黑鯵鱼号的战旗

哑火率高达85.7%,简直创造了吉尼斯最差鱼雷纪录。达斯皮特看着敌船蹒跚逃远,就像煮熟的鸭子从嘴边飞走,心里别提多难过了。他断定触发引信也有大问题,所以明智地停止攻击,带着最后一枚鱼雷返回珍珠港检查。

达斯皮特性格冷静,是个很少被激怒的人。可当他跑到洛克伍德办公室时,他成了将军平生见过的情绪最激昂的人。

洛克伍德意识到鱼雷还有大问题,决定继续用实验让军械局低头。在“蒙森肺”水下逃生系统发明人蒙森上尉的建议下,他派大梭鱼号潜艇前往卡胡拉威岛,向一面几十米高的崖壁射击以找出原因。

潜艇接连发射3枚鱼雷,前2枚成功爆炸,第3枚成了哑弹。打捞后发现,战斗部前端已被撞扁,引信击针严重弯曲变形,没有足够的力度引爆发火盘。

大家改换方式继续实验,将装有引信的模拟战斗部从30多米高的升降机上扔到地面钢板上,模拟鱼雷击中目标时的速度。很快大家发现每次垂直撞击都会出现哑弹,而把钢板倾斜一定角度战斗部的起爆率就高很多。

他们立即把这个重要信息发给潜艇部队,提醒他们以倾斜角度发射鱼雷,而不要按90度垂直攻击,战绩果然提升不少。

触发起爆器的故障

工程师分析发现,是MK14鱼雷的高速引发了问题。MK6触发引信由MK4/5引信发展而来,后者在MK13鱼雷上工作正常。MK13鱼雷的最大航速是33.5节,当MK14鱼雷最大航速提高到46.3节后,MK6型引信撞击力度增加差不多一倍。击针配重在强大惯性下折弯了导向杆,使击针无法撞击发火盘出现哑弹。当鱼雷倾斜击中目标时,由于垂直方向撞击力度变小,起爆率反而大大提高。

搞清楚原因后,潜艇官兵们立即群策群力动手解决。他们用较轻的铝合金配重替换铁制配重减小冲击力,或改用电雷管起爆战斗部。大家耗时三周制作出一套可靠的触发引信,又把一个大包袱甩在身后。

一切妥当后,洛克伍德去尼米兹上将那里告状,同时请求批准派携带改装鱼雷的潜艇出海,尼米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1943年9月30日,鲃鱼号携带20枚改装引信的鱼雷离开珍珠港,所有关于鱼雷的抱怨烟消云散。MK14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变成一枚威力强大、性能可靠的水下杀手,此时战争已经过去了22个月。

10月份的战绩立马变得十分理想,共击沉26艘商船,总吨位15.8万吨,差不多相当于之前两个月的总和。

灾难之源

MK14鱼雷的灾难源自新技术的复杂性与海军中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鱼雷的三个主要问题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它们互相遮盖隐藏,让部队很难发现原因,只能像剥洋葱那样一层层剥开,才能找到故障源头。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最初鱼雷失踪,艇员们还能判断是深度问题。后来深度问题解决了,鱼雷击中目标但提前爆炸,远方的艇员就很难判断了,水面舰船离得更远更难以辨别。直到禁用磁性引信后,触发引信的问题才开始暴露出来,只能一层层暴露,一个个解决,才能打完所有补丁。

就算这些全解决了,鱼雷还是有瑕疵。它有时会失去控制杀个回马枪,发射后绕一个大圈游回来攻击母艇。1944年3月26日,白鲑鱼号在帕劳群岛攻击一艘日本运输船时被自己发射的鱼雷击沉,后来重牙鲷号也几乎被这个死亡圈圈击沉。

同时期的MK18电动鱼雷也有类似问题,它击沉了声名显赫战绩榜排名第一的刺尾鱼号。水面舰船使用的MK15鱼雷有防回转功能,但是潜艇装备的MK14从来没有被赋予此功能。

另外,经济大萧条和鱼雷研发、生产垄断所造成的海军内部严重官僚和推诿扯皮,也使问题解决困难重重。军械局和纽波特鱼雷工厂认为潜艇部队挑刺找事,解决问题充满傲慢;潜艇部队则对前者十分不满,合作中磕磕绊绊少不了诋毁谩骂,使大家都身心俱疲压力山大。

洛克伍德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参加日本东京湾投降仪式

不管如何,这枚该死的、一身毛病、屡遭诟病的破鱼雷终于修成正果。整个1943年,潜艇部队击沉了超过150万吨日本商船,在海军中声名鹊起。MK14扛起大梁,用一声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将日本海上运输线变成坟场,为二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己也被载入战争史册,成为永远的传奇。

二战后它继续改进,MK14 Mod.5型一直服役到1980年才退役。其后经过产量不多的MK16和MK37反潜鱼雷过渡,最终1972年划时代的MK48多用途重型鱼雷横空出世,取代了前者,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今,各个卖座系列都在建构自己的小宇宙。

《王牌特工》前两天也刚刚发布了前传预告。

这次,电影的主角不再是科林叔,而是曾主演《哈利波特》系列《辛德勒名单》拉尔夫·费因斯

将在片中担当王牌特工组织创始人的身份。

伏地魔先生,又一枚极有味道的英伦男神。

从电影银幕到戏剧舞台,该拿的表演奖都拿遍了。

演而优则导,如今的他,早已是幕前幕后两手抓。

今年,他就有部新作,颇有看头——

《白乌鸦》

The White Crow

本片由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

曾在去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还于上个月在上海电影节展映。

拉尔夫·费因斯在片场

这已经是他第三部亲执导筒的长片作品了。

令人不解的是,身为英国人的拉尔夫,这次却选择执导一部俄语电影

在俄国,「白乌鸦」这个昵称通常被用来描述特立独行的离群者

影片中,指代的正是苏联传奇芭蕾舞男演员鲁道夫·哈米耶托维奇·纽瑞耶夫。

鲁道夫本尊

1961年,鲁道夫遭克格勃抓缉,叛逃法国,震惊世界。

对于这个如今已经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本片进行了详细展开。

年近花甲的拉尔夫·费因斯,显然无法塑造当时仅有二十岁出头的鲁道夫。

他选择饰演鲁道夫的舞蹈老师亚历山大,并且在片中全程飚俄语

只要有气质,秃顶什么的都不是事儿

而饰演鲁道夫的,是乌克兰新人演员奥列格·伊万科

剧组起初决定聘用知名演员担当主角,再用后期换脸技术来展现芭蕾舞戏份。

奈何影片成本有限,实在没钱做特效,最终只得启用有舞蹈功底的新人。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比正确,奥列克精湛的舞技,完美还原了鲁道夫的神韵。

他的传奇故事要从1938年一个寒冷的春日说起。

鲁道夫出生在一列疾驰的火车上。

独特的出生经历,让他从小就对火车十分着迷。

可鲁道夫并没有成为一名机师或乘务员,而是表现出非凡的舞蹈天赋

不过由于二战的影响,他直到1955年才得以进入列宁格勒的芭蕾舞学校进修。

此时的鲁道夫已经17岁,接近成年,早已错过了学习芭蕾的最佳时期。

但也正因为「半路出道」,让他更敢于挑战芭蕾文化传统。

数百年以来,女性一直都是芭蕾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一提到芭蕾,大家都会想起《天鹅湖》中女舞者曼妙的身姿,和整齐划一的大长腿。

而男性舞者,虽要经历同样严苛的训练。

但在舞台上,却只能展示一些简单的动作。

沦为女舞者的陪衬。

鲁道夫对此很不服气。

因此,他重新编排了一些经典的舞蹈,将现代舞元素融入芭蕾之中,为男性舞者加入更多的动作,均衡了两性舞者的表现力。

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长期以来芭蕾舞中男舞者的配角地位。

对芭蕾格局的改进,让他在50年代末期迅速蹿红。

很快就成为了苏联家喻户晓的国民偶像。

正因如此,鲁道夫才被允许在冷战的白热化时期,随舞团出访法国进行演出

名义上是向西方世界展现东方舞者之美。

一踏上资本主义土地,鲁道夫的张扬个性就暴露无遗。

擅自离团,游历巴黎的大街小巷。

还时常早起参观卢浮宫,驻足欣赏伟大的画作。

他相信这些艺术作品,会给自己的舞蹈带来灵感。

不过随行的克格勃特工们可没这个雅兴。

他们开始盯上了这个不听从组织安排的「危险分子」

不过鲁道夫捉摸不定的行踪,总把他们累得够呛。

这种蔑视权威的性格,在与别国友人交流时也有所展现。

在那个东西方对立的年代,苏联代表团成员就算身在法国,也无法自由地与当地舞者进行交流。

在演出主办方开设的盛大晚宴上,法苏两国舞者自觉地站成两队,只与本国朋友交谈

但血气方刚的鲁道夫却不在乎这无言的规则。

他主动前往法国队列,与自己敬仰的舞者皮埃尔攀谈起来,打破了场内微妙的平衡。

接下来的日子里,鲁道夫在皮埃尔的带领下,结识了一众法国名流。

他甚至还与美丽的富家女克拉拉,展开了一段甜蜜的恋情。

同时,皮埃尔也尽力将自己的舞蹈知识,传授给这位异邦友人。

皮埃尔认为,鲁道夫的确是位不可多得的芭蕾奇才。

可惜苏联死板的表演模式限制住了他。

只有作为芭蕾诞生地的法国,才能够完全开发他的舞蹈潜能。

鲁道夫对此并没有作出明确回应,只表示自己将克服一切恐惧。

很快,法国访问之旅临近结束,苏联舞团将前往伦敦继续巡演。

然而,在机场候机时,随行的克格勃却突然将鲁道夫强行带离队伍。

他们宣称,鲁道夫将为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做节日表演。

所以必须在两小时后搭乘飞机赶回莫斯科。

据多年后解密的文件显示,当时赫鲁晓夫是亲自下令,要除掉这个过于亲近西方的「叛徒」,因此克格勃才千方百计要带他回国。

鲁道夫虽然性格直率,但也不是傻瓜。

他清楚地知道近期没有任何节日庆典,表演只不过是缉捕的幌子。

回国,那就死路一条。

于是,他当即向前来送别的皮埃尔求救。

并在候机大厅内大声吵闹,试图吸引前来报道舞团启程的各国记者注意。

见势不妙的克格勃立马更改口径。

又声称其实是鲁道夫的母亲病危,因此才决定临时让他回国。

频繁更改理由,这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趁鲁道夫与克格勃纠缠拖延时间,皮埃尔则打电话向克拉拉求助。

克拉拉身为权贵阶层,很清楚该如何处理这种敏感争端。

她以告别的名义,对鲁道夫耳语,告诉他只要向身后的两位法国刑警提出政治庇护,就能留在法国。

一边是投奔法国、「背叛」祖国的罪名;

另一边是返回祖国、生死未卜的险途。

走投无路之下,鲁道夫该如何选择?

结局我们早已知晓。

转瞬之间,这位大红大紫的国民偶像,就变成了「叛国罪人」。

「抛弃高压管制的独裁苏联,投奔自由开放的西方世界」,这是很多人对鲁道夫这个人物的政治解读。

确实,鲁道夫渴望自由

但这份渴望,并不是由于政治理念与立场的不同,不是被物质或利益所诱惑,更不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叛变。

一切不过只是为了舞蹈。

在鲁道夫叛逃后,作为老师的亚历山大被克格勃请去喝茶

克格勃认为,鲁道夫的行为是对国家层面的袭击。

但亚历山大却对此表示反驳:

无关政治,而是因为舞蹈

爱徒的行为并非提前预谋的叛逃计划,而只是个性使然,临时起意。

这是他的个性使然。

克格勃官员对此不能理解:「他在苏联也可以跳舞啊。」

亚历山大想反驳什么,终究还是没开口。

鱼叔帮他把后半句说完。

但是,他不能跳自己真正想跳的舞蹈。

别忘了,鲁道夫可是个在火车上出生的孩子。

他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自由是沁入他生命的。

他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不过是想和世界各地的舞者自由交流。

可惜在苏联当局看来,自由意味着失控,必须严格加以限制。

交流是危险的。

讽刺的是,这和舞团「增强见闻」的出访目的完全相悖。

克格勃曾要求鲁道夫收敛一点,别再和法国舞者接触了。

鲁道夫自作聪明地,称自己只是遵循命令增强见闻,政府没有任何理由进行指控。

克格勃则冷笑着回应:

「别低估我们的创造力!」

如果不想被他们的「创造力」杀死自己,那就只能先「创造性地」逃离。

除了对舞蹈的热爱之外,鱼叔还挖出了驱使他出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俄国长久以来是世界上恐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而鲁道夫是带有同性恋倾向的。

当年他在男性芭蕾舞中添加的动作,就曾被苏联政府视为一种同性恋暗示

时至今日,鲁道夫的作品也依然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被接纳。

吊诡的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几乎在片中没有任何体现。

你猜为什么?

因为早在五年前筹备本片时,拉尔夫·费因斯就被迫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反同协议」

若在片中过多展现同性内容,剧组在拍摄时将无法得到俄罗斯相关部门的协助。

21世纪的俄国政府都如此敏感,遑论冷战时期了。

因此鲁道夫寻求政治庇护,与其说是叛国,更像是一种解脱

这不是他的错误,而是时代的错误。

鱼叔相信,真理最终都会站在人性的一边。

可在那之前,有些人注定无法被理解的人,不得不选择逃离。

当舞者的四肢被装上镣铐,智者的咽喉被巨掌掐住,失去了希望的人民,就只能用脚投票了。

无论是乌鸦,还是凤凰。

那些向往自由的鸟儿,是关不住的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11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