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城镇化的意义包括(县城城镇化的意义)

2023-04-08 01:21分类:熊市操作 阅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戴均良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积极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体现和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要求。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城镇化肩负着巨大历史任务。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促进工业化发展。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规律。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总人口近10亿,农业人口有8亿多,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40多年来,我们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特别是农村人口比重大、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大量增加,被西方专家学者称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宏伟壮观的人类社会大变迁。特别是新时代10年,我国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城镇化与现代化的重要关系,阐明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更加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成果和重要窗口。

到去年底,全国总人口14亿多,其中城镇人口达9亿多,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盛况空前,世所仅见,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人口规模巨大的显著特征。我国城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坚持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要求,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城镇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质要求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和体现这个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大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现代化水平。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农村现实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在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的中国,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点和难点就是农村和农民的富裕问题。在这方面,新时代1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为集中的突出表现,一是扶贫,二是城镇化。过去10年,通过扶贫解决了一亿多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通过城镇化使近两亿农民进城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在扶贫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同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效防止出现“繁荣的城市、破败的农村”景象,新时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出农民市民共同富裕、美丽乡村和繁荣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征程上的城镇化仍要坚持好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以城乡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城镇化与西方国家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而外国的现代化城镇化,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拉美发展中国家,以资本为中心,造成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羊吃人”、大量的失业流浪人口和贫民窟等景象,真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不断改善和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要认真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这些重要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舒适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总结城市治理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下城镇治理举措,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特别要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重点民生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从理论上讲,同分散的农村相比,城镇化是集约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自然。但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都曾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侵略掠夺别国的资源。

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充分吸取西方国家和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节能环保、降碳减碳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局中,坚持城镇化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解决好土地过度扩张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城市工业污染等问题,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宜居的城乡环境,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房宏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秀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县级城市承载着我国城乡发展的多项重要功能

至2021年底,我国县域常住人口7.4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52%;县城及县级市的城区人口合计2.5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27.5%。当前阶段,县级城市承载着我国城乡发展的多项重要功能。

县城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着力点。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6.7%,两组数据的差距来自农民工就业与户籍的分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实现“可进可退”,即“进”可从事非农产业,“退”可回归农业产业,甚至可以实现两方面兼顾。农村居民对本地区县级城市环境更熟悉,定居县城能够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当前,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地点不稳定,他们中绝大多数不仅不会在城市购买住房,而且会尽力压缩生活物品方面的消费,以防止搬家带来的不便和浪费。如果县城的城镇化建设有了显著提升,就会有大量农民工定居县城,由于居住和就业稳定,他们中绝大多数会买房、买车、买各类生活用品,从而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因此,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应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

县城是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定居地。近年来,我国农民工老龄化速度在加快。2021年我国2.93亿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7岁,比2015年提高3.1岁;50岁以上农民工数量占比达到27.3%,比2015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农民工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年龄超过50岁时非农就业机会将会大幅减少,进而面临居住地选择问题。定居县城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农民工购房、就业、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需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较高,因此成为绝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后的选择。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选择在本地就近就业的中老年农民工比例明显增加,2021年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0岁,而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仅36.8岁,本地农民工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11%,同期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仅增长1.8%。特别是“80后”农民工,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县城从事非农产业;少数人返乡从事种植养殖业,并主要选择就业在农村、居住在县城的模式。

县城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落脚点。为补齐现代化建设中的“三农”短板,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大力倡导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解决鲜活农产品保存问题,减少农业的市场风险。如果农民能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参与到农产品加工环节,还可以获得加工业环节的部分收益,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被认为是实现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县城一端连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另一端连接消费市场,有利于聚集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适合的区域,是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县城也是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服务业的重要供应地,比如景点周边的县城往往都是乡村旅游住宿、餐饮服务的重要供应地。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已成为我国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县城是当前我国释放经济活力的重点区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众多县级城市的经济类型丰富多样,这使得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或周边的县城,可以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承接大城市的人口、产业和功能,享受到大城市发展的正外部效应,在大城市的市场拉动作用下不断释放自身经济活力。具备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的县城,可以借助自身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差异化竞争释放发展活力。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可以成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重点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服务“三农”提供有效支撑,并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发展活力。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能够承接生态超载地区的人口转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发展的短板弱项,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一体化规划县级城市和乡村建设,通过两轮驱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立足本地区资源区位条件、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功能定位,一体化规划县城与乡村建设,包括城市区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明确城乡整体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满足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居住的需求。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统筹城乡路网和交通系统建设,鼓励发展城乡联动建设项目,推进建设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统筹城乡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逐步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加强县城与乡村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功能互补、环境共建,最大限度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推动县城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建立严格的农产品卫生监测体系,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补齐县级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全民健康保障、全民健身、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提升县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质量。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统筹城乡教育、医疗服务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联合发展,以满足县城人口对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各类服务的需求,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县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支持。与乡村相比,县城能够聚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提供更加便利的发展条件,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更强,更有利于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吸引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县城和乡村都要加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三次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引导他们下乡建立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县级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设施,让县城成为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落脚地,成为当地农民就业兼业的主要选择地;支持落户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方向,构建内涵更加丰富的县域产业体系。目前多数县城产业发展滞后,存在产业数量少、规模小、层级低、工业不够发达、服务业不够兴旺、产业体系较为单一等问题。由于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导致县城很难留住人才。为推进县城发展,必须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方向,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以人才配置为重点,将当地资源禀赋、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大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建成具备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延长和拓宽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夯实县城产业基础。

推进绿色发展和科技发展,让“生态宜居、方便智慧”成为县级城市的名片。县城的建设必须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宜居”作为首要建设目标。发挥县级城市后发优势,借鉴现代城市建设经验,利用现有高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将县城打造建设成为智慧型城市,不断缩小与大城市的发展差距。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6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更多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是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必要之举,也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等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部署,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国外实践证明: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探索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条目标正确、方向对头的城镇化新路,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能从中受益。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必须不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既要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要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发展县域经济,破解“大城市病”。时下,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下半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构成了未来城镇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各地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高效治理、精细治理打造城市名片。城镇化建设既要有“外延式扩张”,也要有“内涵式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修复城市生态空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营造创业良好环境,让人才如鱼得水……每一项工作都呼唤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水平。只有苦练内功、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人们享有更多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城,所以盛民也。”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实现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他们“进得来”;也要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他们“留得住”;还要提高劳动素质与就业技能,让他们“有发展”。适应生活空间的转移、户籍身份的转化,实现职业状态的转换、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转移人口就可以真正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这样的变化意味深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10.6%,到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增长到65.2%。曾经的“乡土中国”正在加速走向“城镇中国”,这一历史大跨越成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有力写照。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世界必将见证更多“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

 

 

 

 

· 这是第509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8k+ ·

· 刘晨茹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2023年,疫情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到了家乡江西吉水。离家快20年,家乡的一些事情已经有点陌生。每年回家更多是陪父母,看老人,偶尔也会关心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

2016年后,我发现吉水的变化突然多了起来,先是要开发一个叫进士博物馆的项目,后来是修建新城,然后是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商被抓,同时当地的县委书记也被抓,再后来是扫黑风暴。几年之内,这个宁静的小城似乎被翻了个底朝天。

这些也让我对家乡的事情变得感兴趣起来今年回乡也开始在探亲时找人攀谈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普遍都会提到这几年当地最大的新闻是前任县委书记袁守旺被抓并且他的“事迹”还被拍成了专题片在央视播出

专题片里面的内容和其他和工程相关的贪腐案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有决策权的基层官员主导当地工程项目被觊觎政府采购资金商人围猎进而指使或默许家人受贿这类型故事的细节可以在电视剧狂飙里看到类似的情节

只是,在和家乡的一些基层官员聊的时候,也会得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来丰富对这个人的理解。有一些人认为,除了贪腐和“一个人说了算”之外,“袁守旺这个人还是比较能干的,一任县委书记干了之前两任县委书记的工作”“雷厉风行,说拆就拆”。

的确,如果要论表面的城市建设,吉水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大。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年日新月异,有些准三线城市的气候。

当然,这些建设的经费不会凭空出现。江西省地方政府行事相对保守,但在近些年,也学会了其他省份十几年前就开始用的政府融资工具城投平台。除去城投借款之外,卖地也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在袁书记任期的这些年,吉水县城的房价从几千涨到了近万元每平。当地的居民,包括外出广东打工的人,也在这十年加杠杆购买县里的商品房。于是,十年过去,经历这一轮购房大潮,当地居民以及外出广东打工的吉水人基本做到了户均两套商品房以上。

我想,吉水县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绝大多数小城市,但可以部分反映中国城镇化产业链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逻辑和现象。中国过去水大鱼大的经济,得益于两个引擎,一个是外贸,一个是城镇化。

外贸主要是以中国的低成本(人力、环境、土地)来承接外需(美国和欧洲)。而城镇化,主要是承接外需过程工业化引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机场)以及商品房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的组织模式主要是围绕着这两个主旋律来架构的,沿海城市靠外贸,内陆城市靠房地产。袁守旺和围绕在他身边的工程队、房地产商是内陆城镇化经济的代表。

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是地方执行中央政策的基本单元。而县委书记,便是每一个单元的“首席执行官”,负责整合资源进而实现目标。这个目标,在过去三十年主要是经济增长。腐败,从一定程度上,可能变相地起到了给“首席执行官”股权激励的作用,所谓“拿钱办事”。

然而,三十年过去,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几近消失,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简单的劳力低成本优势让位于东南亚;城镇化也随着人口大迁徙的放缓而到了末期。当基础建设阶段性完成,这个时期的“首席执行官”也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随着后城镇化时代的到来,如今,在新生人口逐渐减少、总人口下降的关隘,许多人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尤其是已经适应和理解了过去三十年中国增长逻辑的受益者们。对于不少人来说,前方迷雾一片。

也有些人会拿日本90年代后期的经济发展来做类比,理解当前中国可能面临的困境: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人经济增长停滞——

一方面,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本外贸货币优势丧失,进而刺破日本房地产泡沫;

另一方面,通过对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封锁,让日本芯片半导体行业让位于荷兰和台湾——这些情节,在如今似乎有些相似。

因此2018美国开始针对中国科技进行封锁时一种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在经历了一些不确定性后许多精英人群选择在疫情开放后第一时间移民到了新加坡或者其他国家对于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加上基于对于战争等因素的考虑国外许多长线资金也选择在这个时候减配中国

作为一个投资人,在大的增长逻辑发生改变的时候,无法回避的便是宏观问题。对宏观问题的理解像一个人的价值观,想清楚这些事情后,会在未来十年动荡的岁月给予你定力和信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点对于投资同样如此。

我始终认为,简单的线性外推和类比,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解答。要理解这些问题和看清未来。我们可能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国际秩序的形成和演变;

2、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内核;

3、东西方文化交汇下的代际转变。

理解这些事物,可能会帮助我们在“袁守旺们”谢幕的后城镇化时代,理解如今我们的一些顶层设计安排。

以及未来二十年,我们这一代人在接下来新的叙事当中,所处的位置和担当的使命。

国际秩序的形成和演变:战争与和平

从“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角度,战争不只是一种人道主义抨击的对象,而是一种新秩序形成的方式。或者说,战争是人类社会螺旋上升的一种工具。

正如中国封建时代的秩序是战国时期形成,如今的国际秩序,是两次世界大战构建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三个重要的变化:

1、美国的崛起;

2、苏联的形成;

3、东方的沉默。

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美国从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化支持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

一方面,美国胜利后,在欧洲国家的支持下,开始通过货币、军事、经济三种方式开始主导国际事务。货币上,怀特打败了凯恩斯,构建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军事上,美国用核实力成为了许多国家(譬如日本)的军事盟主。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也通过外贸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一环。整体来讲,美国的朋友们基本都在战后实现了和平与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苏联在军事实力的支持下在二战后选择了不同的体制道路。我们现在看到俄罗斯和东欧的军事经济实力已经全面落后,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却也发生美国人想移民去苏联的情形。但是,由于后期一系列经济、政治上的错误,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土崩瓦解,如今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政治军事遗产。

对于以中国来说,二战后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人均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和苏联。只是中国人性格比较倔强,还是依靠小米加步枪实现了政治独立——既不依附于苏联,也不依附于美国。或者说,始终游离在这两个最大的政治经济体之间。如果说,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那这个阶段,东方文明在世界舞台上,基本是沉默的。

虽然在政治上,中国选择独立自主。但在经济上,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还是依靠进入到美国构建的国际秩序,在几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上世纪70年代,在对抗苏联拉拢中国的政治诉求下,基辛格促成尼克松访华。中美外交破冰。

务实的邓小平在考察了东南亚和日本后发现一个规律:和美国做朋友的人都富起来了。于是,在1978年之后,中国选择经济上全面拥抱美国。因此,在袁守旺上大学的80年代,和刘强东、马化腾等上大学的90年代,是中国文化、秩序全面学习西方的时期。

中国人穿欧洲人设计的服装,看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学德鲁克的管理学,用比尔·盖茨的操作系统,大学的精英最好的去处就是美国留学,新东方俞敏洪老师便是借着这股东风,获取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

那时候,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可以“抄作业”的,准确来说是抄东亚四小龙的作业——搞外贸,城镇化。那时候做投资也是简单的,看看那些先发国家发生了什么,中国也会发生什么。中国的选择是:经济上抄作业,政治上韬光养晦。

中国人的选择也很简单,沿海搞外贸,内陆有资源搞资源,没资源搞工程房地产;投资上买房子,要么放在银行变成存款。于是,在这种一致向“钱”看的背景下,中国度过了轰轰烈烈且简单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 ,也是60后、70后的黄金年代。他们从二十多岁走到了五六十岁,财富和政治资源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那一代人,是几百年以来中国普遍富起来的第一代人。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一代人中许多精英主义者对于西方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

这个过程的国际秩序也是简单的,世界只有美国一极。对于美国自己而言,那三十年的政治经济是由东西海岸主导的。西海岸主导科技,东海岸主导军事和金融。

在两岸精英的掌控下,世界没有大的冲突,只有因能源等争端引发的局部战争(也基本以美国获胜);世界越来越平,全球贸易通畅;科技发展迅猛,信息产业席卷全球。整个世界也形成了清晰的分工:美国联合西欧制定秩序、主导科技和文化;中国用人口优势成为制造业大国;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能源。其他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禀赋嵌入到这个体系中或者被这个体系排斥。

当然,嵌入到这个体系的前提是,政治上须被美国所认同。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通讯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来理解这个全球化的架构。通信行业的技术和标准制定掌握在美国和北欧手中(高通、苹果、google、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国有最大的市场(中国移动),负责制造基站设备(华为),当然,也在中低端手机设计制造销售中占有一席地位(小米、OPPO)。

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走到今天,这个体系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引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环境和资源压力与日俱增。从美国本土来看,这种秩序的受益者似乎是东西海岸的精英人群。在逐利和成本最优的驱使下,大量工厂和低端劳动从美国迁往成本更低的中国或者越南。中部制造业陷落形成铁锈地带。

2008年次债危机后,美国为了消化债务,选择用美元地位向全球输出通胀,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等。随后,代表贫民的民粹主义政府崛起。特朗普也在美国蓝领的簇拥上当选了美国总统。总之,无论是美国本土,还是其他国家的普通民众,都对之前的分工体系产生了不满,历史的天平再一次向公平倾斜。

另外,对于中国而言,在人口红利几近消失,城镇化到中后期的情况下,中国本土闲置了大量基础建设产能。泛科技领域也有天然的产业链向上延伸的诉求——不只是制造和销售,而是进入到芯片、操作系统等更为核心的领域。

对于前者而言,中国企业需要出海消化过剩产能,和美国、欧洲等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直面竞争;对于后者而言,这触碰到了美国和欧洲企业群竞争力的核心地带。于是,便有了2018年开始美国全面制裁中兴华为事件。

有一些人认为,美国对于中国的敌意来自政治和文化。但我认为,这更多时候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时间放宽到两百五十年前,美国和英国之间爆发了独立战争。如果论政治文化,美国在许多理念上继承自欧洲。但依然选择通过战争的方式宣布独立。

在资本主义新教伦理下,经济利益是通往天堂的入场券。过去,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类似耐克阿迪和申洲国际。如果有一天,申洲国际要出自己的服装鞋履品牌,这家公司的客户(优衣库、耐克等)大概率会和申洲分道扬镳(事实也是如此)。而申洲也会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它知道,如果不进取,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被越南的代工厂所取代。

因此,这个时候,如果你是申洲,你会怎么做?你可以选择继续做代工厂,把工厂迁徙到成本更低的越南。也可以选择成立自己的品牌,几十年前,耐克的创始人在鬼冢虎和阿迪达斯的压力下选择从一个代理商转而做自己的品牌,并把美国精神赋予在这个品牌当中。

两种选择都无可厚非,背后除去经济利益之外,也是一种内心的认可:你是选择继续成为他人秩序的附庸生存,还是构建自己的秩序。

这种选择的背后,除去内心的追求,也需要实力的支撑。这也是摆在中国后城镇化时代经济发展面前的选择——融入世界的方式,是继续做西方秩序下的附庸,还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和经济利益的角度发出自己独立的主张。

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什么是独立自主?

在疫情消散后的二月,第一个在疫情后到访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是伊朗总统。

伊朗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如果论经济本身,伊朗除去石油之外其他产业并不发达。但是,从政治上,伊朗却是在苏联之后,这些年最敢反抗美国秩序的伊斯兰教国家。

如果翻开伊朗历史,你不难理解这背后的原因。这个现在看来产业贫瘠的国家,在公元前曾经是横扫欧洲的波斯帝国。和中国一样,几千年来,伊朗沿袭自己的宗教、文字,也沿用自己的日历(伊历)。

历史证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而言,文化的反脆弱性是最强的。

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审美和主流价值观,这是植根在文字符号里的文明精神内核。过去一百年,毫无疑问,在如今尚存的文明当中,占主导的文明是西方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英国牛顿、达尔文在工业革命中将科学、理性、商业文明构筑并在全球播种;美国清理完美洲大陆原住民后,保留了英国对于科学、商业的尊重,去除掉了英国贵族的阶层固化思维,在两百年内将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西方文明是一个扩张性的海洋文明。无论是四面环海的英国,还是城邦结合的希腊,本地经济都难以支撑一个大的经济体。对于贸易和商业的尊重,培养了契约精神和法治理念;基督教的产生和新教改革,也孕育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进而成为了西方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诉求。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明推崇的。这也不难理解,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哥伦布、牛顿这些有奠基意义的人,很多时候都是以天才和非凡勇气改变了一个时代。

但是,海洋文明也有其天然的弊端。贸易和商业为主的国家,意味着有一部分价值并非自身创造,而是需要掠取其他国家的资源或者廉价劳力。这使得西方文明逐利扩张过程会伴随着战争(通胀)的输出。300年前的美洲、现在的中东便是代表。

对于中国而言,中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里,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内核——

第一个节点,是春秋战国和之后的汉朝。几百年的战争以及之后的和平奠定了法家和儒家在中国治理中的地位。之后几千年更多是这个秩序的展开和延续;

第二个节点,便是184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西方文化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上以强势的方式进入到了中国,引发了“百年未有之变局”。尽管中华文明融合了北边的游牧民族,但总体而言,中国过去的主流文明是建立在内陆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农耕经济以家庭作为基本组织单元,文化讲究勤奋、节俭,更为内敛、保守、崇尚集体主义。提倡生产(制造)、爱好和平而非贸易战争。由此可以看出,重农业,制造业在中国是有其文化本源的。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尽管经历诸多战乱和朝代,但始终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呈现——拥有完整的叙事体系。这种文字符号叙事体系,像一个操作系统一样传承到了现在。

这个操作系统在汉朝形成,在清朝末期后的一百年间进行了一次大的架构修改——屈辱和自我否定是最好的源代码。但是,在操作系统修改之后,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依然是这个体系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基石。

有一些人认为,在2018年,中国在面对美国科技制裁之时,为何不能像日本一样选择低头,或者继续韬光养晦。我想,这就好比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没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人。

日本自建国以来,就是在其他国家文化和文明强烈影响之下生存的。日本的文化的底色是“空”。空的意思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一种接纳和包容的姿态。因此,日本天皇在美国舰队到来之时,很快摒弃过去从中国习来的一套,全面转向西方。

但中国文明很难做到,中国的文明是有色彩的,色彩意味着独立,独立也意味着改变需要更强的阵痛和更长时间。也意味着,改变之后,不是失去了自身的人格,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构建这个操作系统。

中国不是日本,不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这让中国会选择自己的道路去融入世界——不是自大的封闭,也不是一味地认同西方而失去自己。

因此,我们看到,尽管这几年面临着美国的制裁,中国还是选择了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走自己的道路。科技上,中国选择在半导体、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投入;文化上,在经历否定之否定后,开始认同自己的文化,汉服、中国诗词等符号开始复兴。只是,经历过否定之否定的新操作系统的构建,可能需要一代人来完成。

东西方文化下的代际转变:后城镇化时代下的中国年轻人

2022年,在上海解封后,我计划了一次一个月的中国地区产业的调研,其中去了一次长沙。

去长沙前,听许多人说过长沙消费的旺盛。但到了长沙之后,长沙人民的活力还是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中心街区人挤人,就算是在上海也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晚上十二点多,街边依然有出来做美甲的年轻人。

疫情的阴影似乎没有在长沙出现过。除去消费,长沙的产业集群形成得也不错,比亚迪中部总部和工厂设置在长沙,一些软件公司也在长沙落地。

在询问为什么长沙这么有活力的时候,有一个普遍的答案是:长沙房价低。在长沙,通常的商品房只需要七八千,江边最好的房屋也不过两万,年轻人购房没有太大压力。并且,长沙高校众多,年轻人也愿意留下,也敢于消费。

在走过长沙城中心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长沙城中心保留了许多老城,并通过一些改造的方式,让这些老城区变成有层次感的商业中心。这些保留长沙老城记忆的商业中心,吸引了一些咖啡厅、酒吧、小商店业态进驻。长沙没有靠大拆大建来收那么高的城市建设税,而是选择保护一些老城区让一个城市运营更加经济合理,也保留这个城市的记忆。

于是,通过长沙,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个后城镇化时代的城市版本,甚至一个国家该有的后劲和模样。没有房地产,高房价,拆和建,一个城市经济依然可以发展得很好。年轻人有活力,城市也更加有生命力。年轻人的活力,是中国下一个增长曲线的源泉。

也许,60、70后主导的城镇化和外贸经济的三十年,帮助中国实现了工业化,也修筑好了基本基础设施。当基础设施修建完毕的时候,就会有新的适应新时期的人物登场。

袁守旺和许家印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镇化时期登场,他们配合着完成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也在这个过程结束的时候谢幕。下一个阶段,可能也会有适应新时期的政府人物和企业家出现。

今年春天的一个雨天,我去浙江省政府旁和大学同学吃了一个午餐。大学同学毕业在地方营业部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去浙江省政府金融办工作。这些年任上,她处理了许多私募基金明股实债的暴雷事件,还经历了注册制转变后地方金融办政府职能在上市过程中的转变。

她和我描绘了她工作时候的感受:她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官员,更多是个公务员,帮企业解决问题的那种。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企业要上市,要赶时间。刚递交材料就问她明天是否能办好。结果企业经办人员在办公室守着她跑上跑下走完了所有的流程。

午餐后,我也陪着她走回了浙江省政府。和一些其他不发达地区恢弘的省政府大楼不同的是,浙江省政府的大楼似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的建筑风格和长期南方阴雨天气特有的水渍。

同样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江西南昌。去年一个月调研的最后一站,我去了南昌市。停留的那一晚,我住在一个大学师姐家中。师姐的先生出生于1981年,在省发改委任职处长。在通过和他的相处和聊天中,我能感受到他和我之前了解的上一代江西的处级官员的不同。他似乎更开放,更愿意对外学习。

这两个案例,我不确定是个例还是相对普遍的现象。但是,这些年在生活工作中,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国的代际差距是非常大的。60年之前和60年之后是显著不同的;1960~1975年的人更为接近;1975~1985年的人是一代人,1985~1995年之间的人又更相似。

总体来说,从心理学上讲,1975年前出生的人,儿时普遍贫困且有过饥饿记忆。这种少年时期形成的匮乏感,会让这一代人整体把物质看得比较重要。这一代人成年后也是中国开始形成剧烈贫富差距的时代。他们中不少人认为有了身家就意味着有了一切。这个年代的人价值考量上是比较物质纯粹的。

75后和85后又有一些的不同。这种不同很多时候来自原生家庭。1975~1985年出生的人,他们的父母许多人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因此,从经济上,这期间出生的许多人没有父母给予的物质基础,也没有之前的人机会那么好。在他们需要结婚购房的时期,房价也普遍上涨。这一代人很多人都背上了沉重的房贷。

相比而言,85后的一些人的境遇又有改变。他们既没有物质匮乏的记忆,父母又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一代还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会把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个子女身上。充满爱的童年会让这一代人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选择相信。而安全感,本身是构建长期主义和创造力心理的来源。

并且,他们成长在一个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从少年时期学会了从国际国内广泛吸收信息。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抹平了东西方信息差距,天然理解中国,又理解西方,具备国际化视野。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政府以及企业的重要岗位正在进行代际转变底层架构的不同会让这些人走向决策权岗位的时候做出前人不一样的选择

这一代年轻人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的年轻人虽然不愿意进工厂做苦工,但可能会发明工业机器人去替代人工他们可能不会赚钱后只是想移民出国而是像王慧文一样用积蓄去孕育下一次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他们可能不会去赣江边用6.8亿修一个进士博物馆而是想着怎么把苏州工业园区的工作方法论搬到江西赣州让广东向内地迁徙的企业可以更好得到服务

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其实已经不那么缺乏创造力和耐心了。他们中的精英更尊重科学,也更包容特点。只是,这个国家还需要在大学等机制体制上给基础学科、创新更多的鼓励和宽容。

创新需要冒险,需要理想主义,也需要具备长期主义精神的资本。这些底层的文化内涵,都需要在未来二十年后城镇化时代中的中国进行构建。中国也将在各行各业出现具备这个时期内涵的企业和企业家。这也是下一个十年我们投资人所面临的结构性机遇的部分来源。

结语

文化的基底有时候决定了一个民族价值观的底色。在变局来临之时,这些底色决定了未来十年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时候的选择:你相信什么?你希望什么发生?这些判断,很难来自线性外推。

只有深刻理解这个民族的内涵,这一百多年的变化,理解身边普通人的辛劳和韧性,才能在此刻注入发自内心的信心:

正如几千年前,北方的游牧民族给中原人民隐忍性格中带来了血性。同样,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和西化,东南沿海的发达,也给中国人的性格注入了冒险、开放和创新的种子。

在这种文化的注入下,中国将迎来否定之否定后的复兴。否定的过程必然面临着秩序转换过程中的动荡。相比过去三十年,未来的社会价值会更加多元,事情也更为复杂。但总体来说,最好的年华能遇上这个时代依然幸运的。

看到风险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不用怀念过去,属于中国的最好代才刚刚开始。

  • 作者:清泉石资本管理合伙人。曾供职于中信证券,上海文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2018年创办清泉石资本,立足于中国长期资产管理。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横盘整理什么意思(横盘整理)

下一篇:德马克指标(德马克指标公式)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