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晚上睡不着听故事用什么软件,以及睡不着有什么软件可以帮助?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上线全新品牌“盐言故事” 知乎故事业务迈入新发展阶段
吴科任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吴科任)中国证券报记者5月19日从知乎获悉,知乎已于日前上线全新故事品牌“盐言故事”APP。新品牌脱胎于知乎原故事业务,定位原生短故事平台,以“故事有盐,无需多言”为品牌主张,致力于成为引领数字阅读领域的新物种,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知乎副总裁、教育会员业务负责人张荣乐表示,“盐言故事”开创了网文短篇赛道。相较于长篇小说,短故事在当下更符合内容消费的快节奏需求。“短故事的崛起,不是简单地抓住了年轻用户的碎片化习惯,更重要的是做好了品质阅读。”张荣乐说,“盐言故事”起步于图文,而不会止步于图文,未来将不断创新模式,为用户带来更多精彩的好故事。
依托社区讨论场,知乎盐选故事业务自2019开始发力短篇阅读市场,已经积累了海量优质内容,涉及数十种题材类型,覆盖数亿一二线城市年轻用户。同时,创作上形成了完善的作者培养体系,扶持了大批优秀创作者,并进一步链接出版影视等上下游产业,稳定输出原生原创内容。
知乎表示,“盐言故事”品牌的独立,标志着知乎故事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知乎社区将继续以“专业讨论”为核心定位,从社区生长而来的故事业务将以独立品牌“盐言故事”为平台,在产品功能、服务体系、品牌价值、产业合作等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
据了解,“盐言故事”APP正式版本与知乎账号打通,共享创作者服务体系,提供专门的故事内容阅读服务。在功能上,“盐言故事”APP在丰富的内容分发和推荐之外,强化了多项核心特色。比如,应用AI生成图片功能,极大提升创作和运营效率。
什么样的方案才算好设计?两款睡眠app大比拼
这是沐风的第127篇原创
大家好,好久不见。 最近体验了两款睡眠检测应用:Sleep Cycle和AutoSleep 这两款应用在睡眠检测上都颇具实力:
Sleep Cycle荣获App Store编辑精选,它可通过用户的声音或者睡眠时身体的移动频率来监测睡眠质量;
AutoSleep则更直接,它是利用佩戴在用户手腕上的Apple Watch,获得用户睡眠时的动作来监测睡眠。
从我个人对于它们睡眠检测的结果对比来说,两个应用的监测效果不相上下。
虽然两个应用在监测算法上都很牛,但是在产品的功能和界面上,却非常不同: Sleep Cycle简洁易懂,界面十分清楚明白;
AutoSleep复杂晦涩,界面过分专业甚至还有点变态。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这两款应用的界面设计,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重点信息提炼
睡眠质量应用,属于工具类。 这类工具的一大特点,是每天早上都会使用,但又不会使用太久。基本就是早晨起来lou一眼,快速了解昨晚的睡眠信息即可。 睡眠的信息有很多个:何时入睡?何时醒来?睡着了多久?睡的整体怎么样?有多长是深度睡眠?多长是浅睡眠?心率是多少? 信息的数量多,怎么展示就成了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产品经理也会经常提过来包含着一堆信息的需求。 作为设计师,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梳理优先级,然后安排在页面的不同位置上。
在这一点上,Sleep Cycle明显做得要好的多: 首页把用户最关心的睡眠质量(下图橙色圆环)提取出来,在旁边用最大的字号展示在床上的时间和实际的睡眠时间。 界面头部的3个数据,很好的将昨晚睡眠的总体信息勾勒出来。 接着是一个睡眠程度的曲线图,可以看到昨晚睡眠深浅的变化趋势(如下左图👇)
对于AutoSleep,则要拙劣了很多:界面用一个柱形图,展现了昨晚睡眠深浅的变化,以及心率的变化。 另外,右下角红框处还有一个不明信息:8:16 / 8:41。 看到这两个数字,我的第一反应是「睡眠时长」,但既然是睡眠时长,为什么会有两个数字?这就让这个信息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这两个数字虽然只占了一小块地方,但这里是首页头部最黄金的位置。在这么好的地方呈现一个让人get不到的的信息,实在很影响界面设计的品质。
信息呈现 在信息呈现上,Sleep Cycle使用了图标+数字的形式,展现了应用监测到的各项指标,而AutoSleep使用了一个个大圆盘来展现: 两个应用由于各自优势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应用在这里的展现不同: Sleep Cycle可以监测用户睡眠时发出的声音,所以它的界面把「其它指标」部分用图标+数字这样最简单的形式展现。 因为本身它能提供的相关数据也不复杂,而且这样展现,可以节省空间,为应用的特色功能:记录用户睡眠的声音留下更多空间。 对于AutoSleep,它是一个需要付费25元的睡眠检测应用,用户付了钱,总得让用户感觉这个应用很牛X,才会觉得值吧。
不过有时候想耍巧没耍好,就弄成拙了。。。 AutoSleep用这些大圆环,增加了界面的专业感,但问题是圆环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展现程度或者百分比,比如下图这些就还好: 但是下图中,圆环里有很多游走不定的icon,实在让人不明白: 这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 分析一下,这里造成不明白的主要原因,是圆环里每个环的颜色都是100%填充的,所以那些圆形图标的位置就难以表达出百分比X%的意思,因此会引发疑惑。
概念表达 在AutoSleep里,创造了两个比较新颖的概念: 睡眠银行
心率变异性分析
看到「睡眠银行」,我的理解是今天睡的多了,可以存起来,明天就可以睡少点。 不过。。。睡眠真的是可以像存钱一样存起来嘛。。。这和我平时的认知不太一样。
于是看了下应用里的说明,睡眠银行显示「您在睡眠需求方面的领先或者落后」。 这种领先或者落后,是用X%的信用来表达的。说实话这个表达太难懂了。 首先,X%的数字,让人难以get到底是多睡了多少。
其次,睡的比正常多,真的是好事吗?如果不是,界面里展现的是9.0%信用,感觉是睡得多积累了信用,这么看似乎是好事了。
这些概念,无法清晰表达出睡眠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干扰了用户的判断。 再说「心率变异性分析」,这个名词看着就很专业,实际上对我的健康状态到底有啥用,应用里也没有任何地方有说明。 以上两个拗口的新概念,增加了我理解界面的成本,阻碍了我对该应用里数据的理解。 这些概念,应该用更容易理解的词语去表达。如果实在需要用专业名词,也应该给予清晰的解释。 现在各种应用琳琅满目,用户可选择项很多。 简单易懂的页面是帮用户建立信任的基础。 最近在读周陟老师的《设计的思考》,里面有句话很认同: 核心任务和功能一定要简单,极致的简单会让用户降低防卫心理,优先使用。如果一个东西复杂,用户会从心理上抵抗反复使用,你产品的触达次数就会减少,没有触达率,品牌建设就是空谈。
要设计一个简单易懂的页面,有很多技巧。通过对两款睡眠监测软件的对比,总结一下有3点需要注意:
注意重点信息的提炼
使用合适的展现形式来展现数据
使用用户最能明白的概念传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