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以及在直播过程中,以下行为正确的是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史剧”与“史观”
冯天瑜
(一)
约于十多年前,笔者草撰《评时下清宫戏历史观》,简析《雍正王朝》等一批颂扬清代帝王电视剧的史观偏失:把暴君美饰为爱民仁者,将尽斩同类、厉行文字狱、剿灭公论的阴谋家胤禛褒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扭曲历史真实,惟此为甚!此类史剧,显然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哈姆雷特》《李尔王》《战争与和平》等中外文学杰作社会批判的传统上大开倒车,沦为宣扬专制君主独裁的御用品,对今人心智毒害匪浅。
(二)
值得注目的是,此后十余年间,同类影视剧一发不可收,对专制帝王颂声的分贝愈益高昂,可谓震耳欲聋。如电影《英雄》,启用一流演职人员,将杀人如麻的独夫民贼秦王盛赞为绝世英雄,连准备前往刺杀的侠士也为其感化,拜服阶下,彻底颠覆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大侠形象。此乃史界、文界的一大奇葩也!
令人讶异的是,继《英雄》之后,一批颂秦的长卷电视剧接踵而至,观众应接不暇。时下,央视更汇集一线演员,推出七十八集巨制《大秦赋》,高调赞颂秦始皇,将《史记》等史书,《过秦论》等策论,《阿房宮》等文赋,《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所定格的那位绝世暴君、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屠夫、百家争鸣的断送者,抬举到政治高峰、道德圣殿;“天下苦秦久矣”一变而为“天下盼秦若久旱望云霓”,这更是史界、文界的空前创举。吾辈已见怪不怪,如此种种,无庸多议,现在仅就该剧历史观的一个症结处试作考析,因为如上奇葩之说皆根源于此一史观。
(三)
《大秦赋》的史论依据,归结起来是:秦王终身力行东出,扫六合,并天下,是为着解万民于倒悬。“一天下”既然是天字第一号的正义之举,成功实行者秦始皇当然便是天字第一号的大英雄。
为辨析上说,我们首先看看,秦王扫六合,是否意在解万民于倒悬。
遍览史籍,兼涉考古发掘材料,可以发现秦王虽讲过“黔首安宁,不用兵革”一类漂亮话,但他“扫六合,一天下”,非为其他,全然为了做天下共主——超越周天子那样分权的宗法封建共主,而是掌握全部军政财文大权的专制集权共主。诚如唐人柳宗元、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言,秦皇所为,全然出自一己私欲。为达此目的,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破坏一切。秦王称帝前后的实践,是一部奴役七国臣民的血腥历史。
几代秦王皆奉行商鞅残民、弱民、穷民、愚民政策。中国文化本来长于“治民”,乏于“民治”,而秦制之下,民众更绝无问政权,有的只是服从君令,庶民任君宰割。而滥杀黎民,是秦政的家常便饭,秦将白起一次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此种屠俘之残暴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似无第二例),嬴政挥师攻陷赵都邯郸、魏都大梁、楚都郢,皆行屠城,宫廷、民居洗劫空,贵胄、文物全数移往咸阳。列国称秦军为“虎狼之师”决非虚夸。秦王对自国秦人也极端残忍,除橫征暴敛、敲骨吸髓外,还征调数十万黔首长年修建阿房宫(后来项羽焚烧此宫,大火延烧数十日,足见其广大),又几十年如一日修建骊山陵墓(尚未开掘的始皇陵估计是世界规模最大、藏品最富的帝陵,仅以其附件——秦兵马俑规制之宏大,便可推想皇陵的伟岸),完工后,为保守陵墓机密,数以万计的民伕格杀无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观诸全部史籍,不见秦王东出解民于倒悬的任何实例,而所见只有尸骨遍野、城垣尽毁。但长剧《大秦赋》一而再,再而三让嬴政声情并茂地宣称,东出、一天下,为的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还出现楚人投奔秦国的热烈场景,这种编造实在匪夷所思。
(四)
在统一战争过程中,秦始皇、秦二世对自己的文臣武将乃至王族亲贵也极度苛酷残忍,吕不韦、韩非、李斯、蒙恬、芈氏等有大功于秦政者,皆死于非命。秦代开启诸朝屠戮开国功臣之恶例,这正表明中国专制君主政治是一部绞肉机。而《大秦赋》对此或轻描淡写,或给绞肉机的操盘手嬴政虚构脉脉温情(如对吕不韦之死痛心疾首),或百般美化谋臣间的相互残杀(如把李斯陷害韩非写成韩非哀亡于李斯怀抱)。统一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秦廷君臣(包括秦始皇本人)几乎无一人得到好死,这正是秦政残暴无情属性的必然表现。对此类历史现象,若能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那样加以鞭笞,则大有历史教育作用,而《大秦赋》反道而行,竟扭曲历史实情,为秦廷君臣涂脂抹粉,给暴虐、狡诈的秦政乔装打扮,为一部鲜血淋漓的绞肉机披挂粉色锦缎,真不知是何用心。
(五)
统一列国,一合天下,是战国时人的共同愿望。墨子多作其说,孟子有天下“定于一”的名论,韩非子有更明确具体的设计。秦国、秦王是这一历史大势的有力践行者,此点必须肯定。李贽在这一意义上称嬴政为“千古一帝”,是可以成立的。但一切范畴都不应该绝对化,皆要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加以评价。“大一统”亦如此。一般来说,国家大统可以休止兼并征战,有益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故我们赞同柳宗元《封建论》的言说,肯定秦制的统一措施诸如合六国文字于秦篆,统一度量衡,废封建、立郡县等等,此类秦制的历史贡献不可低估。这是秦王运用“恶”的杠杆启动的历史进步,应予肯定。然而,秦代确立的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传延两千年并不断强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柄庞大的双刃剑,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皆不可低估。在近古以至近代,消极作用日益昭彰,君主专制集权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重大惰因。故在文明转型的近现代为君主专制大唱赞歌,把秦始皇抬到德越三皇、功过五帝的位置,让今人对其顶礼膜拜,是莫大错误。
(六)
历史进步的根本标志,并非在政治的分合治,而在文明的进步,包括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观念形态进步与否。将历史的正义性简单归结为政教是否大统,必陷虚妄。例如,不能说今天列国分立的西欧比横跨欧亚的大一统俄罗斯落后。大一统的帝俄,长期充当“欧洲警察”,是近代欧洲进步的大障碍。西欧的一些分治的小国,如荷兰、比利时、瑞士、瑞典、丹麦是现代文明的较高典范,而一统大国俄罗斯至今仍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苦苦挣扎。又如,芬兰被俄罗斯“统一”时,苦难深重,而摆脱俄国这一民族监狱后,几十年间即成为先进国家。
以中古史而论,大一统成就了汉唐的昌盛,但大一统也并非社会进步的灵丹妙药,蒙古统和了亚欧大陆,却令东亚、中亚、东欧诸文明破坏惨重,而摆脱蒙古可汗的大一统,反而是亚欧诸国的历史性进步。蒙古征服金、宋,建立版图宏大的元朝,却使“造极”于中华的宋代文明发生大倒退。满洲人再度大一统,然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严重破坏明代文明,尤其使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坠入苦难深渊。元、清两度大一统固然有开疆拓土之功,但造成文明大倒退却是事实。故对“国家一统”须作具体分析,不可笼统赞扬。
值得注意的是,在冷兵器时代,完成大一统的往往是握有强力的后进人群。史上多次发生后进文明一统天下,其对先进文明的破坏,罄竹难书。以秦王扫六合而论,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封建、立郡县,皆有益于中华文明的进步,应予肯定,然而,较之魏赵齐楚,秦是落后文明,秦灭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野蛮战胜文明,破坏性极大,汉初贾谊、晁错等人雄文生动展现了秦统过程中对繁荣的六国经济文化的毁灭性破坏。从战国中期到秦统一的百年间,人口锐减至三分之一,邯郸、大梁、郢都等繁华都市毁灭殆尽,函谷关以东地区的文明至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方得恢复。可见秦的大一统,于民于国带来的灾难并不低于利益。秦二世而亡,是历时最短的统一王朝,绝非偶然。
唐人柳宗元肯定秦代的统一之“制”,又批评其暴虐之“政”;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对专制一统之秦制与封建分权之周制,作利弊得失的具体分析,而没有一味颂秦;近代民主主义者谭嗣同更严厉遺责残暴的秦政,认为近世中国的落后与之直接相关。
回到《大秦赋》所涉时代,秦朝二世而亡,连推行秦制者也以悲剧收场,从商鞅到韩非、李斯、扶苏、蒙恬,以至于秦始皇本人,皆不得好死,而秦以后两千多年治乱循环,治与乱皆与秦制有关;至于中国文明现代转型比西欧、日本较为困难,也与“百代皆行秦政法”有关。既然如此,可以留下一句话:
劝君少颂秦始皇,民治定比君治强。
2021年元旦,冯天瑜识于武昌珞珈山
听小高老师给你讲讲,八旗子弟的前世今生
文|高宝宝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满族人。对于出生于70年代的我来讲,可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它的荣辱变迁,所以对这个民族没什么太深的情感。
相反,小时候在学校填写个人资料时,看见自己和别的小朋友填的不一样,我还总是偷偷把自己的民族也改成汉,可每次都被老师严厉地要求改过来。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到很郁闷。
直到长大后学了历史,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民族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过往,难免感到骄傲。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八旗子弟”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
满族人都住在哪?
满族现有人口1041万,占全国人口的0.77%,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名列第三。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和河北等城市和地区。
乾隆年间,有金朝皇族移居台湾,现已发展为500余户,总计12000余人。
我觉得他们统计得不完整,居然忘了香港还有一个我!
看看我这小旗袍,还成吗?
满族人都经历了什么?
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祖先可追溯到7000多年的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即长白山。肃慎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
《竹书纪年•五帝纪》有载:
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便与中原夏商周诸朝建立了往来。
战国以后,肃慎人改成挹娄。三国后,直接臣属于中原王朝。
南北朝、隋、唐时期,挹娄的后裔相继改称为靺鞨,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
12世纪初,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建立金国,并与北宋联合灭辽。此后,“女真”这一名称取代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13世纪初,蒙古勃兴,灭金建立元朝。
元灭明兴,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人崛起。首领努尔哈赤用了11年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并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早在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过程中,便对狩猎组织“牛录”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初设黄、红、蓝、白四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
清代满族人民基本都生活在八旗制度之下,八旗制度规定,旗内人口不得从事农、工、商各业以某生机。所以从入关之日起,清王朝便开始给八旗兵丁发放饷银和月米。
旗制的建立,对后金和清王朝的历史和满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甚至对统一全中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你想知道小高老师我是什么旗吗?
穿铠甲的八旗小卒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都怎么样了?
辛亥革命使得清廷覆亡,旗营解散,粮饷停发,八旗制度彻底垮台。八旗子弟从赖饷而食转向自谋生计,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在京畿地区,清室贵族、高官后裔中,有些人利用祖产开办了商铺。而大多数人是靠出卖房产、珠宝、字画为生,坐吃山空,也有沦落在街头打小鼓、卖破烂为生的。
下层满族人多数当了工人、车夫、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公教人员。
此后,在民族歧视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大汉族主义者,把满族入主中原谓之为“异国外族侵略”。为了生存,满族人纷纷被迫隐匿民族成分,流徙四方。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才正式承认满族作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恢复了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应有的待遇。
之后,一些隐瞒民族身份的满族人才逐渐恢复了自己的身份。1985年后,全国相继成立了13个满族自治县和400个满族自治乡,满族的自治权利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原来我现在干的,是下层满族人干的活儿!
辛亥革命后,男人被迫剪掉辫子
满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吗?
有。最早的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失传已久。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被长期使用,并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清中期以后,满族民众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满语逐渐被放弃。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被要求必须使用满语。
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基本失传。但是,作为曾经广泛使用的语言,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今天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我决定去找老师学习满文!
满文
满族人为什么要改汉姓?
据史料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最初,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迁,原来的家族又分化出数个新家族。
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后来主要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满族的姓氏是多音节的,清入关后,随着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满族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人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郭”或者“高”,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等等。
也有以意译改称的,如纽呼禄氏改为郎(狼),伊尔根觉罗改为赵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年间,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收效甚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绝大多数满族人,特别是贵族,为了隐藏自己的民族身份,免遭汉人的欺压和迫害,不得不改成汉姓以求自保。
小命儿要紧,谁敢不改!
溥仪的生母——瓜尔佳·幼兰
满族姑娘也骑马?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因此非常精于骑射。满族儿童初生时,即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
长到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再大一点,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满族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时,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婚礼时的天地桌上也要插上弓和箭。
骑马?我得先把骑自行车学会!
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善骑射
满族男子为啥要剃半秃头?
满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这样便于骑射。具有典型满族特色的“箭袖”,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满族女子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带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的花鞋。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则穿着用狍鹿皮制成的衣服。后来,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
满族男子习惯穿着的坎肩沿用至今,而女子旗袍虽历经演变,但大体仍保留着最初的样式,并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男子的头发自头顶前半部全部剃掉,为的是狩猎时不被头发遮住视线。而后半部则留起,束辫垂于脑后。
清入关后,政府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满族女子的发式,婚前是在脑后编一根或两根辫子。婚后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原来,没有更丑只有最丑的半秃头是这么来的!
满族男子发式的变迁
满族女子的花鞋
我为啥那么爱吃粘豆包?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已经流传了200余年。
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粘豆包),过节时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一定不会少了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和炙猪肉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如“萨其马”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我终于知道我为啥那么爱吃粘豆包了!
粘豆包
你见过跳大神的吗?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
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她们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
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负责祭祀先祖的萨满。满族人的传统是“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
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或驱神送鬼,或乞求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这个,我见过!
做法的巫师
曹雪芹是满族人?
满族文化的发展,还突出表现在满族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白旗包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真是太为曹雪芹骄傲啦!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喜爱乌鸦?
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时,躲进了一片芦荡。李放了一把火,顿时大火蔓延。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了,但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晕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一只黄狗跳到水里,用水将自己打湿,然后把努尔哈赤身边的野草压倒,使火烧不到他的身上。黄狗就这样救了努尔哈赤一命,但它自己却累死了。
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乌鸦在叼啄尸体,于是便撤兵回朝。
醒来后的努尔哈赤始终不忘义犬和乌鸦搭救之恩,告诫后世子孙,永远不得伤害狗和乌鸦。这个习俗一直被满族人世代相传,沿用至今。
直到现在,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还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里面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用来喂乌鸦。
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对过去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来说,狗是他们的左膀右臂,他们出猎时要依赖狗为向导,跟踪追捕野兽。一只好的猎犬,不但能寻踪报讯,而且还能直接捕获猎物,所以深得满族人的喜爱。有些姑娘出嫁时,甚至还会把狗作为陪嫁。
嗯,我爱所有小狗!
努尔哈赤与义犬
我的祖先,从白山黑水中走来。无数的刀风剑雨,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淳朴乐观、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并且世代相传。
千百年来,满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沉淀与灿烂多姿的文化底蕴,伴随着时代的车轮,“轰隆隆”走到了今天。
愿她能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向无限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高宝宝
15岁写小说
38岁考取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
20年中文教育经验
一手把女儿培养成港大一级荣誉学士及伦敦大学教育硕士。
让她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陪伴你一路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微信公众号:遇见宝宝姐(ID:gaobaobao-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