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真的爱你句句不轻易歌曲,以及我真的爱你句句不轻易歌词意思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永远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句句戳心)
你极力追求的,
或许是别人并不在乎的。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甚至隐藏很深的一面。
不轻易去定义和评价他人,体现了一个人的觉悟和素养。
01
不以世俗的成功,定义一个人的幸福。
主持人杨澜,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
她曾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当时崔琦讲到,自己出生在河南最贫穷的农村,十几岁前从未读过书,只是在家放猪。
这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出外读书,他母亲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
跟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有前途。”
当时他还不太愿意出去,就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他妈妈说:“到秋收,你就能回来看我们了。”
这样他就和一个远房亲戚走了。
可没想到,之后的战乱让他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再也没见到他的父母。
谈到这里,杨澜问他:
“如果当年你妈妈不坚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会怎样呢?”
其实杨澜的问题是有诱导性的,她想让他说,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会依旧很贫困这类的话。
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杨澜的意料:
“我其实并不在乎,如果我留在农村,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常常以为一个人只要拥有财富地位,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甚至拥有非凡的成就,就会活得很满足。
可慢慢地你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以外在的名利,作为人生全部的意义和目的。
有时,一个人追寻和得到的,看似功成名就,其实不一定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时,一个人失去和放弃的,看似无关紧要,但又恰恰是他们最难以割舍和放下东西。
02
不要以你的三观,评价一个人的生活。
著名音乐家约翰列侬,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感触很深。
“5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
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我们常常以自己的三观,去片面地评价别人。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无法去定义绝对的好和坏。
作家蔡澜曾提到两件事。
有一次,他去西班牙的伊比沙岛看外景,有一个退休的嬉皮士在那儿钓鱼。
蔡澜一看前面那些鱼很小了,一转过头来,那边的鱼大的不得了。
他说:“老头,那边鱼大,为什么在这边钓?”
老嬉皮士看着蔡澜说:“先生,我钓的是早餐。”
还有一次,他在印度山上,有位老太太整天就煮鸡给他吃。
于是蔡澜对老太太说:“我不要吃鸡了,我要吃鱼呀!”
那太太说:“什么是鱼嘛?”
她都没看过,那是山上。
蔡澜就拿了纸画了一条鱼给她,说:“你没有吃过真可惜呀。”
老太太望着他说:“先生,没有吃过的东西有什么可惜呢?”
作家毛姆曾写到: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每个人的三观,并不相同。
有时你极力去追求的,或许是别人并不在乎的。
有时你觉得遗憾的,也恰恰是别人不在意的。
所以,请走自己的路,不要去打扰别人的生活。
03
不要从别人口中,去了解一个人。
我们常常会从别人的嘴中,去了解一个人,去判断一件事。
每个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
每个人对不同的事,也会有不同的底线和原则。
著名画家齐白石,在许多人眼里,十分节俭,甚至是“抠门”。
比如黄永玉先生,就曾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写到: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
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
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
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
寒暄就坐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
原来齐白石招待客人的点心,其实不过是碍于体面的一种装饰品。
但齐白石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这么吝啬。他对最钟爱的弟子李苦禅,他相当大方。
李苦禅曾是北平艺专西画系的学生,当年他拜齐白石为师傅时,齐白石非常器重他,不但不收学费,还经常留李苦禅在家吃饭,甚至自掏腰包为他提供所有的绘画用品。
齐白石亲自操刀,专门为李苦禅雕刻了一枚“死不休”的印章送给李苦禅,以此激励他在画画上,要有“丹青不知老之将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怀和执着。
有一句话说:“不要从别人嘴里了解我,因为我对谁都不一样。”
有的人,或许只是一面之交,萍水相逢,所以你只是给予表面的周到和客套。
有的人,你非常珍惜,欣赏且看重,所以你愿意为其付出更多的用心和关照。
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想法,自己真正想要过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你眼里的成功,并不是他人想要的幸福。
你眼里的富裕,也不是别人追求的快乐。
所以,不要轻易定义和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你了解不深的人。
为什么短短两周之后就鲜有人继续讨论ChatGPT了?
ChatGPT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火爆两周后,ChatGPT从讨论高潮到趋于平静。为什么短短两周就鲜有人讨论ChatGPT了呢?作者对该现象展开分析,解释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从0到100万用户,Netflix用了3.5 年,Twitter用了24 个月,Facebook用了10个月,Dropbox用了7个月,Spotify用了5个月,Instagram用了2.5个月。
而ChatGPT,只用了5 天。
没错,在ChatGPT诞生的头一周,科技界对它的讨论达到了高潮,其CEO也很快宣布ChatGPT的用户超过了100万,其引发的讨论狂潮让沉闷的科技行业再次变得兴奋。
然而,短短两周之后,业界对于ChatGPT的讨论明显就下降了,当初泛起的惊涛骇浪已逐渐归于平静。
我观察了一圈那些当初极其热烈讨论ChatGPT的意见领袖和媒体,现在几乎鲜有讨论了。
我这么说是有数据支撑的,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谷歌趋势三个指数热度断崖式下降证明了这一点:
百度指数
微信指数
谷歌趋势
同时,这几天几乎看不到ChatGPT网站反应卡顿,也证明了其流量或许已归于平常。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是因为ChatGPT还不够革命吗?是因为它对大陆用户不够友好吗?是因为ChatGPT其实没有什么用吗?
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认真来聊一下这件事——
一、霍桑效应的一种解释:人们总是对短期的变化充满热情首先,我想说:一个新的事物出现,人们在短期内对其热情高涨,但热情过后又归于平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们从1930年代的一次工厂管理实验开始说起——
1924年至1927年,在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西电的霍桑工厂,管理层为了提高制造继电器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决定对工人的光照条件进行改变。
结果发现,无论是灯光变的更暗还是变得更亮,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在短期内都提高了,甚至仅仅是清除地板障碍物或者是重新安置工作站这类改变,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生产率。
这种因为不同改变导致短期生产力提升的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对于霍桑效应,其中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因为改变带来的新鲜感产生了激励效应。
没错,人们总是喜欢新的东西,改变总会带来兴奋感,但这种兴奋感无法持续。
对于ChatGPT也是一样,ChatGPT改变了什么?
它改变了公众被小爱、小冰、小度这类号称人工智能但事实上基本属于人工智障产品的所建立起来的对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
这个改变是巨大的,是跨越式的,是远超预期的,它不是渐进式的改进,而是跳跃式的进步。
当一件事远超自己的预期时,人的多巴胺就会快速分泌,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去,我X,太牛逼了!”
但请注意: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并不能一直持续,它只在改变和外界的刺激中产生,稳定状态它就不再活跃。
当一个人第一次使用ChatGPT时,那种颠覆的感觉是巨大的刺激,这种刺激来源于现实对预期的巨大超越。
然而大脑很快就会习惯这种刺激和超越,因为改变不再发生,现实再次与预期一致,除非ChatGPT再一次跨越式进步。
心理学上的“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其实也是在解释人类这种喜新厌旧的现象。
因此,对ChatGPT讨论的下滑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它只不过是人类这个物种天生对新事物更感兴趣的一种直观体现。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ChatGPT本身和它实际的价值。
二、回到现实:ChatGPT的实用价值目前没有你想象的大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为什么炫酷的产品并没有流行起来的?》的长文,其中有两个观点解释了为什么不少新奇产品最终并没有流行:
感知炫酷和用户价值并不能划等号。
一个产品的流行程度取决于产品目标人群的规模和使用频次。
事实上,这些天观察下来,目前阶段ChatGPT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实际的用户价值还比较有限;第二,存在隐形的使用门槛。
我相信过去这些天大家对于ChatGPT到底能干嘛已经有了非常多眼花缭乱的案例,据不完全统计——
它至少可以写小说、写诗、写通知、写检讨、写代码、写周报、写商业计划书、写提纲、做调研、做测试……似乎是无所不能。
然而现在我们现在来仔细审视一下,它的这些多样的功能中,到底有哪些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我今天在朋友圈做个了一个小调研——“过去两周,你有用ChatGPT完成或者帮助完成什么实际的工作吗?如果有,是什么?”
我覆盖2.6万人的朋友圈总共仅收到了21条有效的回复,在具体如下——
“写了一些标书中要用到的废话、写软件工程课的作业、润色日报、问C语言的基本函数用法、写SQL语句、口播洗稿”等等。
这个极个人化的调研当然不太严谨,毕竟ChatGPT给大陆用户设置的门槛的确有些高,也存在别人用了但不愿意回复我的情况。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没产生实际价值”的人远高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其实想不起来再次使用它,至少在客观上,它目前还不太适合大部分普通人。
至于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并不是ChatGPT不够强大,而是使用ChatGPT本身是存在隐形门槛的,使用者必须学会确切地提出一个具体的好问题。
很多人的实际使用体验是——简单地像调戏小爱同学一样调戏了几次ChatGPT,问了几个相对宽泛的问题,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智能,然后就丢到一边了。
事实上,善用ChatGPT的人往往问的问题都非常具体,并且会一步一步不断追问,或者换不同的方式提问并得到最终想要的答案。
这其实和搜索引擎很像,如果你越擅长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对你就越有用。
这个隐形门槛阻止了更多普通用户从ChatGPT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价值。
换句话说,至少在这个阶段,ChatGPT对于普通人的实际作用比想象中要更小一些。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ChatGPT还只是一个玩具,唯一的作用是用来发朋友圈。
作为一名作者,我自己尝试过让他辅助写作,但由于领域较为垂直,实际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我的直观感受是——
它能提供一些不少最基础的文本,但这些文本过于普通没有真正的洞察,并不能用。
对于一个科技作者而言,如果文章没有洞察,那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很多人用它扩写、缩写、校对、提炼要点,我由于风格原因,依然觉得这个作用聊胜于无。
而更加致命的是,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ChatGPT目前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短板——经常会出现事实性的错误。
这意味着它有些时候提供的不一定是正确答案。
在部分的问题的答案中,它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问它巴菲特说过哪些著名的话?它回答一些明显不是巴菲特说的鸡汤。
我问它小说《基地》的作者,它回答是乔治马丁。(这其实挺匪夷所思的)
我问它深圳有哪些特产,它自信地回答,臭豆腐、白切鸡以及啤酒鸭。
阮一峰老师问它在云南一个小城有哪些景点,它瞎编了一大堆并不存在的景点: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程序员问答网站 Stack Overflow从12月5日开始,就禁止用户分享ChatGPT生成的内容。
那么,现阶段ChatGPT具体可以产生哪些实际用处呢?
下面这个案例大家或许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认识的一个山东菏泽专门做网赚的草根大哥,他对于ChatGPT的用法大家感受一下,他使用ChatGPT专门生成——
“有一个不讲理的恶婆婆应该怎么办?”、“如何劝女朋友接受第一次?”、“老公出轨了,我该如何挽回?”、“如何追离异的女人?”、“如何劝大龄儿子结婚?”类似这样的问题。
批量生成文本,然后用AI工具将文字变成语音,加一些影视片段发抖音,同时文字版同步发今日头条、百家号和企鹅号。
你别说,ChatGPT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异常擅长,很多答案观点全面、有理有据,有着教科书般的质量,可谓上乘鸡汤——
他告诉我这么做目前数据和收益还不算太好,但已经逐渐有正循环了。
他说ChatGPT对于他而言最有用的地方在于:你输入同一个问题,它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样,可以完美规避掉平台的查重算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得到的一个重要信息是——ChatGPT生成的文本非常适合大众的、通俗的内容。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毕竟它在训练是通俗内容的数据量是最多的。
然而,一旦遇到过于专业的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它就歇菜了。
也就是它在提供“大路货”上非常擅长,但一旦遇到极其具体的垂直问题,它并不擅长。
此外,内容的实时性、答案中的偏见歧视问题也会给想要获得实际价值的普通用户带来不那么理想的体验。
三、潘多拉魔盒已开:ChatGPT只是一盘前菜如果你认为我这篇文章只是吐槽ChatGPT现阶段多么没有用,那么你就错了。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当年的阿尔法Go大战人类围棋的历史——
2016年9月,阿尔法Go打败欧洲围棋冠军之后,包括李开复在内的多位技术领袖都认为:阿尔法Go要进一步打败世界冠军李世石希望不大。
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仅仅6个月后,阿尔法Go就轻易打败了李世石,并且在输了一场之后再无败绩,这种进化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阿尔法Go的进化速度或许会在ChatGPT的身上再次上演。
目前的ChatGPT是基于OpenAI的GPT3.5的模型创建的,自2018年开始,GPT1、GPT2、GPT3的参数分别为1.17亿、15亿、1750亿。
这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可以想象性能更加强大的GPT4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所以,尽管不可否认,现阶段ChatGPT的确有诸多局限性,这个结论不是我说的,是它的创造团队OpenAI的CEO说的——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迭代版本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解决和弱化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ChatGPT或许只是一盘前菜。
我希望未来它可以非常轻易地——
帮财经人士极其智能地查询各种维度的专业数据;
帮法律人士极其智能查询各种维度的判例和条款;
帮广告人极其智能地创作真正可用的广告语;
帮音乐人创作真正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
……..
这些不同的AI宣称可以做,但很显然,目前这件事它还做的不够优秀,但毫无疑问,ChatGPT为代表的产品已经为AI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我非常认可硅谷著名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在Twitter上说的一句话——
“ChatGPT惊人的地方不在于有多少人被它震撼到,而在被震撼到的人是谁,这些人可不会随便对每一个新事物都感到兴奋,很显然,有大事正在发生。”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确该思考自己工作会不会被替代的问题了——
李开复曾经提过一个观点——思考不超过5秒的工作,在未来一定会被AI取代。
现在看,在某些领域,ChatGPT现在就已远远超过“思考5秒”这个标准了,而随着它的疯狂进化,其可能产生的潜力会超越不少人的想象。
奇点隐现,而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上还不够均匀。
最后以凯文凯利的一句话结尾——
“从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1964)到真正有效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2022)只用了58年。所以,不要认为距离近视野就一定清晰,同时也不要认为距离远就一定不可能。”
专栏作家
卫夕,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一名兴趣广泛的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用简单语言深度剖析互联网相关的逻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