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头深草里和洛克王国刺头哭眼鸭技能搭配

唐诗和宋诗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更偏重于抒情,后者则是主要以哲理为主,重点突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也就使得作品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反面唐诗里面哲理诗较少,只要极少部分的诗人的作品会有哲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杜荀鹤,他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一生也是写过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松》,更是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里面也是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写得很巧妙,杜荀鹤通过一棵小松树,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一棵小小的松树,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起眼,人们还会误以为是一棵小草,只有等到长大了之后,人们突然之间发现,小松与身边的小草是一不样,它长得郁郁葱葱,非常的粗壮,最终高耸入云,成为了一颗参天大树,这就是小松与别的小草不一样的地方,诗人也是告诉了世人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改变自己,最终也可以成为了“参天大树”。

杜荀鹤的诗写得很有韵味,同时哲理也很强,除了上面提到的《小松》之后,还有这首《泾溪》,那也是一首难得的经典之作,同时哲理很强,也是有着诗人对于人生的最为深沉的思考,所以从这么一首小诗中,诗人把对于人生的解读,还有感受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也就使得这首诗处处充满了哲理,读来也是令人赞叹不已。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这首诗一度归到了晚唐另一位诗人罗隐的名下,《全唐诗》里的把这首诗编在了罗隐名下,现在经过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大多数的人认为,这首诗是杜荀鹤的作品,只不过是人们搞混了。而且给出了很合适的解释,罗隐是浙江富阳人,一辈子没有到过泾溪,而杜荀鹤是安徽人池州人,与泾县相去不远,所以这首诗是杜荀鹤的作品,并非罗隐的诗,毕竟他从来没有到过泾溪。

那这首诗与《小松》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首诗也是写得生动有趣,另外其中的哲理也是很强,通篇大致的意思是:泾溪里面的礁石很险,浪花也很急,人们路过这个地方的都很小心,生怕会摔倒在地上,不过没有一个人摔倒过,主要是人们都小心翼翼。恰恰是在那水滚平缓没有礁石的地方,却是时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最后这两句更是笔锋一转,从而点明了主题,突出了其中的哲理。

杜荀鹤大部分的诗都很有趣,写得也是很有哲理,在这首《泾溪》一诗中,他正是通过对于一条小溪细腻的描写,从而表达出了一种人生哲理,告诉了世人许多的大道理,这样的作品也是最值得一读,只要能够从中有所悟,一定会明白许多的哲理,理解人生的意义。

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这首诗着实是很普通,可是只要深入研究,细细去品读则是会发现,这首诗其实别具一格,每一句都很有趣,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也是朗朗上口,特别是那其中的哲理极强,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所以这样的作品一定要去读一读,只要读懂了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从而明白更多的道理,对于人生也是会有帮助。

2021年底,一个沉寂多年的名字忽然又登上了国际新闻的标题:“卡大佐”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公开亮相,表明将登记参与利比亚总统的角逐。在卡扎菲掌权时代,次子赛义夫因手握的政治能量受到外界极大关注。

他被认为是利比亚当时“亲西派”的代表,而卡扎菲另一个儿子、同样精心栽培极受信任的五子穆塔西姆则是保守派的领头人。

兄弟两人虽然血缘相近,却因为道路不同而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多年之后,赛义夫还能跳出来竞选总统,但穆塔西姆却早在2011年就与卡扎菲前后脚死在了老家苏尔特的硝烟中。

卡扎菲父子的最后时刻

2011年下半年,持续数月的利比亚内战正打到如火如荼的地步,一手掌控大权42年的卡扎菲,面对当前局势似乎也不再能稳得住了。

他失去了对首都的黎波里的控制,不得不在部分亲信的保护下逃亡回到老家苏尔特地区,仗着对风土地势的熟悉不停改变行踪和藏身之处,躲避空袭和武装部队的袭击。

那个时期的消息显得十分混乱、纷杂并且互相矛盾:某天有消息说卡扎菲最为神秘的小儿子、曾在苏联受训并指挥“最后的防线”第32旅的哈米斯·卡扎菲已经被炸死,没几天本人就上了电视辟谣,再过一段时间又有新的消息传出,称“这一次”此人是真的阵亡了。

至于被外界视为“卡扎菲继承人”、执掌全国安全机构的第五个儿子穆塔西姆·比拉·卡扎菲,有关他的消息更是扑朔迷离。

后来的亲历者言论显示,退往苏尔特后,卡扎菲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悲伤和愤怒交替的状态之中,“他不指挥战斗,也没有任何计划”。他辗转于各种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电灯的房屋,要么看书写读书笔记,要么就在炭炉上煮茶来打发时间。

而负责指挥作战的人,就是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穆塔西姆。

10月12日,路透社声称得到了关于苏尔特地区的消息,表示穆塔西姆在逃亡过程中已经被抓获,成了卡扎菲家庭成员中被捕的第一人。新闻描述穆塔西姆“为掩人耳目已经剪去了曾经的长发,他并未受伤、只是显得十分疲惫”。

然而刚刚到了13日,法新社又发出了截然相反的消息“穆塔西姆并没有被抓到”,还声称消息来自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前线主力军队中的高级指挥人员。

或许正是因为信息太乱、卡扎菲家族成员的地位又太敏感,大约一周之后,阿拉伯电视台和半岛电视台都发布了一条穆塔西姆被捕后的视频,实际上,这很可能也是他被处决前留下的最后影像。

穆塔西姆之死

在这段视频中,这个男人身穿白色背心、披散着半长的头发,胸腹部明显有大片的血迹。画面上看不到任何武器,但此人似乎并不紧张。

他拿着一片棉纸处理自己的伤口,并一边抽烟、一边用轻蔑的口气与捕获了他、此刻正举着摄像机录像的人交谈。

他说:“每一个伤口都是我的勋章”、“你们该干点其他事”。

在另一个镜头中,他拿着一个蓝色透明的矿泉水瓶喝水。

早在卡扎菲大权在握时期,他就因为偏好独处、严谨沉稳而被认为是酷肖其父的儿子。看来到了临死前,这个性格也并未发生太大改变。

美国ABC对此评论道:“他喝一口水,吸一支烟,表情冷静,好像这个世界的一切已经与他无关。”

几分钟后视频显示,他因身中多处枪伤而死亡。数日之后,利比亚新执政武装将卡扎菲父子的尸身在冷藏库展示几天后秘密下葬。

据称,卡扎菲父子等三人的遗体被埋葬在沙漠深处的一处秘密地点,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遭遇蓄意破坏,或者成为一处“圣坛”。

为了避免泄露埋葬地点,开车司机特意选用不熟悉道路的外地人,卡车大灯也得关掉。参与必要葬礼仪式的人员很少,其中卡扎菲的两名表兄弟被黑布蒙眼捆住双手,所有知道埋葬地的人都被要求手按《古兰经》发誓,永不泄漏墓地的位置。

直到2021年9月,关于重新安葬卡扎菲父子的消息意向才渐渐被释放出来。

曾经在伊拉克当过议员的米尚·贾布里表示,穆塔西姆·卡扎菲生前崇拜切·格瓦拉,这也是他留长发最直接的原因。“他战斗到最后一刻,像格瓦拉那样死去。”

卡扎菲的起家之路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就当时利比亚局势发表评论,认为卡扎菲家族到了后期,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分裂:次子赛义夫一派主张和谈,而五子穆塔西姆则是反对停火、强硬到底一方的带头者。

这两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却在政见方面南辕北辙,一方面与其成长历程有关,另一方面也反照出卡扎菲本人性格和思想中存在的两个不同侧面。

1942年,卡扎菲出生于利比亚苏尔特,这片地方呈现出贫瘠的半沙漠地貌,生活在此地的贝都因族人多以游牧为生。

卡扎菲的父亲阿布·麦纳尔也不例外,靠着务农和放牧很难累积大量的财富,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远远算不上富裕丰足。

在三个姐姐之后出生,全家人都对这个小儿子十分宠爱。父亲期待着这个儿子长大成人之后,能比自己更有出息——最好能有够拥有几十头骆驼、几百头羊,这样在部落里说话才能更有分量,整个家族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因为对儿子的疼爱和期许,爸爸想尽了办法,把他送到附近的镇上去读书。但是这对父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儿子27岁的那一年,他们会从收音机广播里听到何等惊人的“出息”。

卡扎菲的成长历程充满波折,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位于附近小镇,步行需要三个半小时。他必须一趟又一趟地走路到学校去念书,然后再徒步回家和家人团聚。

放牧生活往往会遇到不得不搬家的情况,那时候他就会连家也没法回,只能到临近的清真寺要一点饭吃,然后打个地铺睡觉。

后来不少研究者认为,沙漠的生活条件艰苦、环境严酷,对卡扎菲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已知卡扎菲的青少年时代,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偶像”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是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反抗意大利占领军的游击队首领,虽因寡不敌众而捐躯,但这个名字和精神却始终传扬在利比亚人中间。

利比亚过去饱受意大利殖民者之苦,卡扎菲自己的爷爷也加入了反殖斗争并最终战死沙场,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曾被判死刑,离死只差一步之遥。这使他从小就对西方国家怀有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感,民族主义则成为其思想的主流之一。

到了高中时代,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成了他的标杆和崇拜对象。他经常收听纳赛尔在“阿拉伯之声”的演讲广播,对“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十分信服推崇:纳赛尔宣称,阿拉伯国家的资源应该用来使阿拉伯地区受惠,而不是让西方人拿走利益。

有研究声称,纳赛尔的《革命哲学》对少年卡扎菲影响极深,仅次于《古兰经》。

等到卡扎菲真正成为独立行动的成年人,他所选择的道路也可以说是对纳赛尔的亦步亦趋。

纳赛尔发动军事政变成了埃及掌权人,卡扎菲也同样通过“九月革命”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的统治,将利比亚的大权掌握到自己手中。

最令纳赛尔声誉鹊起的行动是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条运河由于地处冲要,其意义远远大于表面上的经济利益。而卡扎菲面对利比亚发现大量石油储藏、开采生产力却掌控在外国公司手中的现实,也直接拿出了强硬的态度。

在卡扎菲上台之前,伊德里斯王朝亲近西方、抵制民族运动,又没有赖以谋生的丰富资源(当时利比亚尚未勘探出大量石油),主要经济来源居然是英美等国使用利比亚地皮作为军事基地所付的“租金”。

卡扎菲上台后直接下令,石油生产方面的合约都必须重新拟定,否则就禁止生产。最多大家都过过没有石油的日子!

这一把博弈,最后是卡扎菲和利比亚赢了。利比亚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分得大部分石油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他的做法令其他局面相似的国家群起效仿。

数据显示1981年时,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物价方面也十分友好,全民教育医疗都实行免费,即使后来挨了多年的经济制裁,也仍然是非洲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枭雄卡扎菲

卡扎菲独掌大权期间,外交层面的风格显得极为“刺头”。2009年他首次出访意大利,竟然在胸前别上了一张黑白画像:画上内容正是“沙漠雄狮”奥马尔因反抗殖民、于1931年被意大利军队绞死的情景。

不仅如此,在政治立场上,初上台的卡扎菲也与纳赛尔一样站边苏联,并由此获得了大量武器供应。

如果说1986年发生于西柏林的拉贝莱夜总会爆炸事件还只是“被怀疑”由卡扎菲主使,那么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就几乎已经完全坐实由他操纵。

在很多年内,卡扎菲一直对西方世界采取不配合的态度,美国对利比亚的轰炸也使得双方梁子越结越深。里根盛怒之下曾经骂他为“中东疯狗”,卡扎菲年仅三岁的养女则在美军空袭中丧生,好几个儿子也因此受伤。

有研究者认为,卡扎菲诸多奇装异服中曾经有描画黑眼圈并涂抹口红的行为,这正是为了纪念他那个不幸死去的养女。

后来在阿尔及利亚举行阿盟首脑会议时,卡扎菲在右手上戴着白手套出席,并声称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握手时避免弄脏自己的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卡扎菲开始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同意对洛克比空难负责,给赔款、交人,并且高调宣称放弃与“大杀器”相关的计划。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卡扎菲甚至还是最早发声谴责恐怖主义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

到了2009年,他甚至还四十多年里头一次去了联合国大会。有人认为,这一转向很可能与萨达姆之死有关。不管怎么样,他终究转变姿态了。

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卡扎菲就此完全倒向西方。2009年,原本已经相对平静的洛克比卡空难事件再掀波澜,此前因此被判终身监禁的迈格拉希癌症晚期获得开释,回国时不但有大批利比亚人前去接机,卡扎菲还为此派出了自己的专机。

也是在2009年,他延续此前“阿拉伯世界应当统一”的理想,开始提倡“非洲合众国”的理念,认为非洲应有独立的武装力量、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自由走遍大洲内所有国家的唯一护照。

由此不难看出,卡扎菲自己其实一直具备着“亲西方”与“反西方”两种不同倾向。所谓“狡兔三窟”,这些彼此对立、不可调和的态度也反映在他儿子们的立场上。

兄弟不同,各走各路

他的次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名字的含义为“伊斯兰之剑”,但却被外界广泛认为是卡扎菲家族内部西化程度最深的人。

他曾经留学于多个西方国家,不但英语、德语和法语都十分流利,还曾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赛义夫名义上没有正式职位,能说得上头衔的也只是一个慈善基金会主席,但却能多次出现在人质、空难等事件的调停场合,其政治能量毋庸多言。

而五子穆塔西姆·比拉·卡扎菲的名字则既有“承天之佑”的寓意,也是历史上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某位皇帝的名字。他早年学医后来转向,曾到埃及接受军事训练,时任总统的穆巴拉克亲自为其授勋。

2005年,穆塔西姆·卡扎菲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此后逐渐引起外界关注。他是卡扎菲子女中唯一公开拥有政府官职的人,不但受命执掌国家安全委员会,还直接统领保卫卡扎菲人身安全的禁军。

解密后的材料表明,这兄弟两人的政见存在尖锐冲突,有媒体将之称为“储位之争”。赛义夫亲近西方,私下甚至还有“欧洲人”的外号;而穆塔西姆则被认为是卡扎菲集团内部“保守派”代表,他主张延续此前路线,与西方国家保持距离并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种种迹象表明,卡扎菲对这两个儿子给予过不同情况下的支持。在与西方打交道时,赛义夫的身份和印象往往更容易沟通;但当他前往他国谈军售、谈武器支援时,出面的则往往是穆塔西姆。

那么卡扎菲最本质的态度是什么呢?曾担任其安全部门负责人的曼苏尔·达奥曾说,卡扎菲宁可“死在利比亚”,也不愿意接受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

这或许就是他最终与力主强硬的五子、七子都死于战火的一大原因,而赛义夫在开战后虽然也坚定站到了打击反对派的一边,但经历被扣押、被监禁之后终归还是逃出生天。

结语

时间过去了十年,卡扎菲共有的七子一女之中,因战火直接或间接去世者共有三人。其他的儿子和女儿此前或从商或从事工商管理(三子萨阿迪·卡扎菲甚至还是意甲球员),与政治军事牵涉不深,此后也大都跑到他国避难。

除了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多少还在总统竞选一事上整出来一些水花,其他人已经基本上被隔绝了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

近年间也有不少研究者探讨卡扎菲失败的原因,大多数看法认为归因于其政治手腕的严酷,使得国际国内树敌太多。

曾任新华社记者的马晓霖则在《阿拉伯巨变》一书中分析,认为卡扎菲自己起家于军事政变,因此对军队防范极严,不给军方人士较高政治地位、也不肯大力发展现代军队,因此局势一变军队就分崩离析。

无论如何,利比亚局面不可能再回到卡扎菲家族一手遮天的时期。距离2020年利比亚内战双方达成一项“永久性”停火协议至今,也不过两年出头的时间,这个国家的未来依然前路漫漫。

参考信息:

《叙利亚电视台公布卡扎菲五子穆塔西姆死前录像》;央视国际《中国新闻》;

《德国模特自曝与卡扎菲之子交往 被撤销代言(图)》;中国新闻网;2011年11月02日

《利比亚全面停火卡扎菲三子出狱,其余子女今安在?》;观察者网;2021-09-11

《利比亚:八个月颠覆42年江山》;《阿拉伯巨变》;新华出版社

《卡扎菲的人生比电影更电影》;新民周刊;2011年第38期

-END-

作者:妍开

编辑: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