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灭之刃第三季锻刀村篇樱花动漫(age动漫安全吗)

2023-09-12 00:28:15
369手游网 > 游戏攻略 > 鬼灭之刃第三季锻刀村篇樱花动漫(age动漫安全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鬼灭之刃第三季锻刀村篇樱花动漫,以及age动漫安全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鬼灭之刃》第三季曝光正式预告,4月9日晚开播

新京报讯 3月1日晚,动画《鬼灭之刃》第三季“锻刀村篇”曝光正式预告。第三季将于4月9日晚开播,第1集长达1小时。据悉,第三季将描写上弦之鬼集结于无限城的内容,以及炭治郎与时透无一郎以及甘露寺蜜璃的相遇。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赵琳

80后都是骗子吧?那时候没有电脑和网络,你们是怎么看动漫的

“80后都是骗子,那时候没有电脑和网络,你们是怎么看动漫的?”

虽然知道这是一句戏谑的段子,但依然引起我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

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现在的青少年们,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家里会有固定电话,为什么手机电池不设计成可拆卸的,自然也无法想到二三十年前的80后,是如何看动漫的。

那时候的我们,几乎是电视台播什么,就只能看什么。

所谓“只能”,一是没有更好接触日本动画的途径,二是如果错过流行的动画,次日上学仿佛就失去与同学们交流的话题。

所幸的是,当年动画的审核环境非常宽松,才能让我们接触到风格各异的作品,诸如《北斗之拳》血浆爆裂的动画,成为无数少年性启蒙的《猫眼三姐妹》,都能够登上荧幕。

但不幸的是,完全无法像如今拥有“养肥再看”的权利,只要错过了播放的时间段,就有可能再也不复相见,消失在了记忆深处。

某些电视台还会突然腰斩动画,改播其他节目。这样的行为对于当初我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打击,怎么都会难过上好几天。

动画受限于电视台,而漫画则被各种书店拿捏。

当年小城市的孩子们,物质条件都不是太好。手上流传的漫画书,有的是大城市的表哥带回来的,有的是用自己的漫画和朋友们换来的。

还有很多,是靠自己省吃俭用好几天才能买到的。

我还记得当初的出版社,非常喜欢将漫画分为五本一卷出售,每本定价1.9元,还根据原作的一些章节名字,赋予每本漫画好听的标题。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圣斗士星矢》中的一册——“伤痕!男子汉的勋章”。那时的我直接放弃了零食,将这本漫画拿下。

租书也是看漫画的一种方式。

一般是交给书店老板10-20元的押金,然后可以租借一本漫画1-2天,租金仅0.5-1元不等。

混熟了之后,老板还会把你带到书柜后的隔间。那里的漫画会打开你新世界的大门——鉴于大家应该对这点不感兴趣,所以也不用多说啦。

有趣的是,有些朋友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忘记还书。押金肯定就是没了,但如果遇到好说话的老板,还是会当做你买书退还差价。

靠着这种方式,我看完了《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补完了《哆啦A梦》《龙珠》没看过的章节。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拿着旧书去书店换新书的时刻。

进入新时代后,电脑和网络开始普及,那时候的网络环境要比现在开放许多,版权意识也非常淡薄。

这么说吧,只要你能想到的东西,都能够找得到。

日本动漫又迎来了新一波的高峰。

说那个时候的网络环境开放,一是各种限制不多,二是上网的人还不多,所以幼稚的行为非常少。

虽然有着各种“绫波党”“明日香党”的争论,不过基本上都基于作品本身,讨论的话题也比较和谐且逻辑清楚。

一句话,大家基本都是奔着讨论去的,而不是要干翻另一边。

此外,各种用现实道德水准来评价动漫人物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

什么服部亲了一下红叶,柯南亲了一下灰原,就能引发“网络出警”的行为;什么一首歌要放在谁身上都能引发人身攻击,放到当年估计要被群嘲。

曾经的大家更愿意看到多元的剧情,而不是要求作者必须让作品中角色做什么。

当然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昔日的大神都选择了写同人文,甚至作同人游戏的办法来解决。虽然大家想法各异,但都其乐融融。

从受众接受渠道的角度来说,如今是方便了很多,但各种限制,以及个别幼稚粉丝的行为,也让人不舒服了许多。

世上的事情总是有利有弊。

我喜欢如今能够方便观看动漫的感觉,但也喜欢曾经期待每晚剧情的心情。

暑假的黄昏,悠闲地吹着电风扇,旁边放着未吃完的西瓜,手中还有刚刚去朋友那边借来的漫画书。

不一会儿,电视中传来了那首《好想大声说爱你》,那是我怀念的青春。

本文由“和风动漫”创作,请勿转载。

腾讯放弃“青少年”了吗

青少年群体,一直是腾讯的业务支柱。

在过去,偏激一点的说,在中国家长群体中最常被指责的互联网企业当属腾讯了。对一家企业而言,这显然有失公允甚至有些冤枉。但事实上,腾讯的崛起也确实离不开当年学生时代就“触网”的那批年轻人。

这无可厚非,年轻人独特的“网感”和适应性,是互联网在中国快速打开局面的根本原因,包括一大批最早接触网络的年轻人后来创建了携程美团等企业,也包括千千万万作为用户的网民。到今天,代表着增长潜力和消费力的年轻人群体,也依然是企业间争夺的核心,只是腾讯最早吃了螃蟹并且维持到了今日。

虽然在今天看来,QQ对腾讯已经不再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业务,但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腾讯的柱石,以及在此之上尝试开展一切新业务的底盘。从那个带着红色围脖的小企鹅上线以来,总是闪烁在多数网民的电脑桌面上,一声声咳嗽也总能让年轻人的注意力从各类网络应用乃至现实空间回归QQ。

QQ秀红极一时,开启了年轻人为增值服务付费的“潘多拉魔盒”;各种QQ群组出现并活跃,在交通尚未如此便利的时代打消了地域限制,成为了真正能覆盖、聚集、调动年轻人的阵地;QQ飞车、炫舞、穿越火线,QQ账号体系始终把持着中国最火爆的网络游戏,大街小巷的网吧里座无虚席;至于QQ空间、QQ音乐、腾讯视频等等新业务,也都能凭借QQ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降维打击般的胜过一切竞争对手。

连马化腾都在接受采访时惊呼,“QQ的影响力,让我始料未及”。虽然腾讯后来有了微信,有了更多“其他”业务,但自那个年代开始,年轻人就始终是腾讯的增长引擎。如果说,阿里巴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瞄准了“女人”的钱包,那么腾讯帝国的建立一定也有着年轻人拥护的功劳。

但自从2018年9·30变革,腾讯做出全面To B的战略转向后,尤其是结合这一年来财报中蕴含的变化和腾讯云强劲的表现,腾讯似乎对年轻用户群体和聚焦他们的业务,显得不那么上心了。难道,腾讯真要放弃青少年了吗?

2018年初,腾讯市值来到5000亿美元,在此之前腾讯股价多年保持上涨,从来没有过大的回落。此后9个月内,腾讯的财报显现出明显的疲软,净利增长放缓、游戏收入首次下滑,市值也迅速蒸发超过1500亿美元。

2018年9月25日,笔者曾撰文《腾讯的to B焦虑》,9月30日,腾讯进行了历史上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反映在业务侧即要在巩固其to C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to B业务来缓解自身的增长焦虑。

这一调整到今天,可以说是成功的。从上周2022年Q3财报的业绩来看,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已经是目前腾讯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了;同时,在过去六个季度也均占总营收比超过30%;尤其在第二季度,腾讯云还暂时位列了行业第二,后又被华为云追赶纠缠。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腾讯忘记了要巩固to C,即将转型“离开”年轻人了呢。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一方面,虽然在财报的数字层面,是to B业务更显强势,但显然在介绍中腾讯对“微信视频号”更有侧重;另一方面,电话会中腾讯管理层提到:游戏业务主要受限于政策和宏观环境,但对此腾讯持乐观的态度,预计这种逆风将得到缓解,而腾讯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为此做好准备。

显然,从主观意愿这个层面来看,腾讯不可能产生“离开”年轻人的想法。近两年的失利,更多的是源于年轻人们对腾讯的游戏产生了“审美疲劳”和“厌倦感”进而选择放弃,其原因是版号限制以及腾讯始终没有探索出来新的游戏模式,至今仍然是MOBA和大逃杀类游戏的天下。

比如在手游这侧,腾讯的两款重要手游《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和三款较为出色的新手游《英雄联盟手游》、《重返帝国》、《英雄联盟电竞经理》中,一大半都是《英雄联盟》这一款游戏的变体;在端游这侧审美疲劳和玩家出逃则更加明显。

所以,财报会上“某种程度”的具体表述,或许有可能是准备好大量新游戏,准备投入市场。过去两年,腾讯投资了上百家游戏公司,一开游戏发布会,动辄抛出五六十款游戏;如果管理层的预计得到落实,政策和宏观环境显现出利好,腾讯所做的“准备”想来规模也不会小。

游戏对应的人群,主要还是年轻人,尤其是其中没有工作压力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从主观意愿上来讲,无论是腾讯930时定下的策略,还是本次财报会上的阐述,都可以看出腾讯不会放弃年轻人基因。

客观上来看,腾讯的to C业务也依然牢牢掌握着年轻人这个群体。甚至再细分精确到青少年或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国内还有哪家互联网企业拥有超过腾讯的影响力呢?

去年风头正盛的B站,据说是Z世代的阵地,但实则因持股关系也可以算作是“腾讯系”,目前腾讯的减持还在偏重的京东和美团,而对自身擅长的网络服务领域没有大动刀。

2018年,共青团曾发布《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报告称青少年接触音乐的频次最高,同样较高的还有游戏和影视内容。而从QQ时代起,腾讯就从没有放松过在社交、游戏、文娱等板块的掌控力,这与青少年群体的上网需求,是极度吻合的。

尤其是特殊时期,需要经常居家网课的情况下,上课是腾讯会议,下课是QQ微信、小说、动漫、音乐、腾讯视频、虎牙斗鱼B站、现在还要加上一个视频号了。没有一个学生党,能够完全游离在腾讯设置的体系之外。

腾讯享受着这一群体所带来的红利,也就对应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腾讯近些年无论是在践行共同富裕等大方针,还是保护未成年网络安全等政策方面,都响应频频。但在配合政策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正在浮现:

一个是在许多行业中都会存在的,业务发展总是滞后于监管政策的问题,也就是俗称的“挤牙膏”式配合。比如腾讯音乐集团的版权问题,在国家版权局2017年先明确要求所有“音乐公司及在线音乐平台对网络音乐作品应全面授权、避免独家授权”后,为什么又在2021年单独对腾讯音乐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对版权问题做出约束要求呢?

在整个腾讯体系内,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各业务负责的公司或BU/GU不同,所以上述配合监管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旧问题不断在新业务上演”的难题。比如“青少年模式”的问题,在游戏业务的被最早提出和一步步优化,但在涉及腾讯旗下其他业务时还是得不断被政策驱使加码,而不能主动一步到位。

在推出游戏青少年模式时,腾讯先后遇到了“限制力度不够”、“虚假认证”、“存在漏洞绕开设置”等问题;后来在微信推出青少年模式同样还是遇到了“力度不够”、“绕开设置”等问题;再后来又因为微信有整个APP的青少年模式,反而耽误了给视频号这块儿单独弹窗推荐,耽误了视频号青少年模式的推进。

所以才有了2021年5月底,新华社直接点名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存巨大漏洞”,并“以微信视频号为例”分析了其设置被整体嵌入在微信的青少年模式下,没有单独弹窗设置的问题,以及可以通过重置密码解除、内容过滤、支付等方面单独存在的问题。

再到2021年8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告称,将对腾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原因即微信青少年模式不合符相关规定。隔天,腾讯才赶紧宣布了三项升级措施,其中两项都是单独关于视频号的,包括:强化视频号内弹窗、内容过滤、使用时长等方面。

显然、监管和腾讯自身都意识到,视频号的青少年模式是当前阶段的矛盾焦点。因为在to C这一侧,微视失败后,视频号可以说是腾讯在短视频领域毕其功于一役的最后希望了,所以增长是第一要义,每个用户都很重要,多一点限制就可能会少一分胜算。

好在视频号也着实争气,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2年6月视频号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8亿,远高于抖音和快手。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才10亿出头,况且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0—14岁人口约为2.53亿,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口至少有超过3亿。

以视频号的用户数据来看,其有可能是国内未成年人最多的短视频平台了。再叠加微信本身绑定着国内最大的社交关系网和支付渠道,外界才对视频号的青少年模式格外关注,一次次催促加码至合理水准。

这也引申出第二个问题,腾讯一开始并没有把短视频的载体放于微信,而是尝试独立APP,但在微视失败后才迫于无奈,将视频号内置于微信中,借助其资源来与抖音快手对抗。这种资源,就是微信在中国互联网中独特的,接近基础设施的地位。此前新立场在《输入法被嫌弃的一生》中,也详细分析了微信接近操作系统的权威。

那么,为了加持新业务虽然能够理解,但将一款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应用,内置于另一款基础设施级的产品中,这种内置是否合理,又是否应该成为常态呢?最起码,可能会带来些如前文提及的,新华社报道中那样本不必要的治理问题。

腾讯从来没有放弃过“青少年”群体。

To B的业务虽好,但其拓展难度和短期内的天花板毕竟是有限的;腾讯重回增长,to C业务必然不会缺席,目前来看视频号是重要的一环,但未来是否会有其他新业务呢?

而不管新技术新趋势会造就哪些新业务,腾讯to C都不会脱离年轻人这个基本盘,这也导致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或许还会不断在新业务中重现。

至今为止,腾讯在游戏、音乐、视频、直播等领域的青少年模式都相继得到了完善。作为企业而言,这点值得称道。但企业经营需要总结经验,如果一家企业可以延续旧业务中合规且正确的结论,那就没有必要在新业务中把“老错误”犯一遍,上演一出“犯错、改正、加码、再改”的过程。

加强对自身用户群体的保护,爱护年轻人这个基本盘,腾讯才会走得更远。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18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