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风暴和亚洲金融风暴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25年前的8月28日是一个不眠之夜。那一晚,香港政府与国际金融大鳄之间的“世纪豪赌”将要落下帷幕。

与此同时,在香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45岁的新任总经理高西庆宣布:中银国际控股公司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一家新的国际投资银行。紧接着,董建华先生在庆典中发言:香港守住了!联系汇率制度没有被撼动!

大约在一年以前,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携带大量美元来到了香港,准备重现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但是结果注定让他失望,此番“闪袭”香港金融市场是索罗斯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

从他进入金融领域至今,索罗斯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常青树,他的“辉煌战绩”让人震惊,1992年,他瞄准英镑,最后使得英格兰银行崩溃;1997年,索罗斯做空泰铢,导致了东南亚金融危机;2012年,做空日元,狂赚10亿美元......

如果要探究索罗斯的成功学,那么想必他会告诉你:用哲学思考金融市场。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野心勃勃的索罗斯为何偏偏在香港遭遇了滑铁卢呢?

索罗斯的独特投资理论

1930年,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里。

1944年春天,德国纳粹入侵匈牙利,索罗斯一家过上了东躲西藏的日子。他的父亲十分的有远见卓识,早在匈牙利被攻陷之前,就已经找好了11个藏身之所,所以他们一家能够在法西斯的追杀中,安然度过。

索罗斯从战争的残酷中窥见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循规蹈矩的人很可能只有死路一条;只有那些聪明的、善于投机取巧的人才能谋得一线生机,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1947年,索罗斯的父亲将变卖家产得到的钱交给了索罗斯,作为他去英国读书的路费。于是,17岁的索罗斯揣着这些钱,独自踏上了求学之路,1949年,索罗斯被伦敦政经录取,在那里,他学的是哲学专业。

这些学到的哲学思想成为了改变索罗斯一生的宝贵财富,他将学来的哲学思维用在了投资领域。比起用经济学思考,索罗斯更喜欢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金融市场的运作。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市场都是理性的,其内在运作自有其逻辑规律所在,因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每支股票的价格都能够通过精密的计算得到准确的结果。

市场是理性的、有效的,股票价格会与公司的未来收入预期保持理性的相关关系,也因此可以假设所有的股票价格都能够反应当前可掌握的信息,这是有效市场假设。

但是,索罗斯通过考察却觉得,这些以往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经济学理论却是那么的不切实际。

在索罗斯看来,金融市场是动荡的、混乱的,那些交易并不是基于理性的市场假说,而是基于投资人的心里预期,因此市场始终是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的。

投资的盈利之道在于推断出那些预料之外的场景,判断盛衰出现的过程,逆潮流而动,这是索罗斯自我总结出的独特的金融市场投资理论,接下来他也很好的将自己的投资理论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让人闻风丧胆的“金融杀手”

1953年春天,索罗斯从学校毕业了,毕业之后的索罗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工作。一开始,他选择的是一个手袋推销的职业,很快,索罗斯就发现买卖很难做,于是,他果断放弃,重新寻找新的赚钱机会了。

看来看去,索罗斯发现投资业比较赚钱,属于是他毛遂自荐给各种投资银行都投了简历,最后有一家公司聘请索罗斯做了实习生,索罗斯的辉煌金融生涯职业序幕由此揭开。他先从交易员做起,专门从事黄金与股票的套利活动,但是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在受挫之后,索罗斯决定规划自己的职业,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5000美元来到了纽约,继续深植于金融市场领域。

1960年,索罗斯锋芒初现,他发现德国安联保险公司购置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但是其抛售的股票价格与资产价格相比大打折扣,于是他建议人们购买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结果听从索罗斯建议购买股票的人大赚了一笔,索罗斯也由此声名大振。

后来,索罗斯遇见了来自于耶鲁大学的吉姆.罗杰斯,两人联手,称霸华尔街十余年,还共同创办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1979年,索罗斯将其更名为量子基金。

然而吉姆.罗杰斯却在1980年选择了离开,索罗斯遭遇了自己金融生涯的一次大失败,从这之后,索罗斯就开始从哲学角度来看待金融市场运作规律了,此后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金融市场投资理论。

终于在1992年,索罗斯凭借着“血战英格兰银行”一举成名,成为了国际金融投机领域的传奇之一。

1989年,东欧剧变,柏林围墙崩溃,东西德统一,索罗斯敏锐的察觉到欧洲的货币汇率机制恐怕无法继续维持了。当初欧洲汇率机制的保持必须依靠所有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一旦有一个国家出现了变故,那么这个经济链条就会立马松动。

而那个时候的英国经济正是不景气的时候,且由于其抵押贷款的利率是浮动的,如果加息的话,本土经济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但是德国跟英国的国情不一样,德国国内正通货膨胀,政府要加息来维持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两国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这就给了索罗斯阻击英镑的机会。

索罗斯和他的助手们先是卖空了大概70亿美元的英镑,然后买入了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并买入了一定的法国法郎。他们在做空英镑的时候,还买入了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因为股市通常会在货币贬值后上涨。

所以,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英格兰银行也做出了努力,他们购入了30亿的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1992年9月15日,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已经差不多跌到了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处于退出欧洲体系的边缘。

为此,英国财政大臣不得不请求德国降低利率来应付这场危机,但是德国拒绝了,无奈之下,英格兰银行只好继续提高利率来回笼英镑,利率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15%,但即使是这样,仍收效甚微,英镑不得不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这一天,也被英国人称为黑色星期三。

在这一场狙击英镑的行动中,索罗斯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把英国金融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之后,索罗斯又将目光放到了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金融危机

九十年代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势头凶猛,亚洲四小龙的称呼并非空穴来风,索罗斯方面经过大量调研发现,泰铢明显被高估了,而当时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泰铢紧盯美元,也就是说美元升值,泰铢就升值;美元贬值,泰铢就贬值。

当时泰国政府的美元储备大概是100亿左右,索罗斯在计算完自己手中的美元储备跟泰国政府的美元外汇储备杠杆比率之后,决定放手一搏,将矛头直指泰国。

他首先从泰国银行借了大量的泰铢,然后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抛售,换成美金,这样外汇市场上泰铢数量就增加了,开始逐渐的贬值,等到泰铢跌到谷底的时候,他只须用很少的美元就能买进泰铢,去还给泰国银行,这样剩下的钱就都是索罗斯投机所得到的了。

这个过程进行的比较缓慢,等到市场反应过来之后,泰铢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于是索罗斯开始猛抛自己手里的泰铢了,陷入恐慌之中的泰国百姓也开始纷纷的抛售泰铢,买进美元,这就更加导致了泰铢贬值。

泰国政府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变,开始大量抛售美元,买进泰铢,但是政府手中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跟索罗斯手中的相比杯水车薪,于是索罗斯以压倒性的优势做空了泰铢。

无奈之下,泰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泰铢跟美元脱钩,不再瞄准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场经典的泰铢贬值战所造成的影响随后波及整个东南亚,引发了一场金融风暴。

其实在泰国政府宣布国内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前一天,中国香港宣布回归祖国的怀抱。在泰国大获全胜的索罗斯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香港。

索罗斯在研究完香港金融市场之后,决定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港元的方式来狙击香港,因为之间香港在面对这群投机家的时候都用的是提升汇率的手段。

1998年8月,以索罗斯为首的一众人开始集结大量资本,冲击香港市场了,很快恒生指数便创下了历史新低。

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香港政府却在这个时候下场了,他们动用政府财政储备资金将索罗斯抛售的资本照单全收,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被仅仅套牢了。当时的朱镕基总理下达了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

随后,香港政府动用960亿美元储备金与投机者们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厮杀,最后到了恒指期货的结算日,港股以790亿港元收官,取得了这场金融战争的胜利,索罗斯们铩羽而归。

不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以我们胜利而告终,但是香港政府却为此损失了将近6.8亿的港币,索罗斯虽然折戟香港,但是在之后,他又在其他国家搅起了风浪,金融市场的动荡永不停息!

近日有消息显示,所有预定利率大于3.5%的保险产品在7月31日后全部下架,保险产品新一轮换挡的帷幕正在拉开。

记者致电多家保险客服获悉,预定利率大于3.5%的保险产品的确已全面下架。中国太平洋保险在8月1日之前下架了利率在3.5%以上的增额寿险,作为补充,同步上新了多款增额寿险,预定利率调整到3%。中国人寿最近下架了二十几款产品,目前已经没有产品的预定利率在3.5%以上,具体何时会推出新产品暂无通知。中国人保近期则下架了61款利率在3.5%以上的产品。

在一些保险线上平台可以看到,目前保险产品的最高利率已降为3.0%。在支付宝“蚂蚁保”平台上,增额终身寿险一栏里最高的年均增值为3.0%;平安保险小程序上名为“盛世逸生”的寿险产品,保障额度每年按2.5%确定递增;中国人保官网在售人保寿险福寿年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最高保证利率为3.0%。

为何会调整预定利率?此次调整又将会对险企和消费者有怎样的影响?

防范利差损风险

此次预定利率的调整与银行降息关系密切。今年6月,六大国有银行继2022年9月后,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从此前的0.25%下调至0.2%,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

“如果保险产品的保证回报率比银行利率高很多,会对险企的经营造成很大风险,也就是利差损风险。”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保险研究所所长粟芳解释。

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简单来说,是险企以高额预定利率售出保单,但如果投资收益低于预定利率,由此造成的亏损就被称为利差损。

需要注意的是,人寿保险具有收益锁定功能,保险合同具有长期性,一旦签订,预定利率就不会变化,属于刚性成本。险企多将保费投放在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承诺赔付给消费者的利息也来自于这些投资收益。随着银行降息,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

平安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2018年以来,主要券种长端利率中枢下行,长久期债券和优质非标资产供给有限,保险固收类资产配置面临挑战。同时,权益市场收益率波动较大,对投资收益率影响较大。当险企的投资端收益不及预期,就很可能会造成利差损风险。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调整保单预定利率,一些险企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背上利差损的包袱。上世纪90年代初期,银行一年期的平均利率高达10%,储蓄险的预定利率也在8%以上。几年后,市场行情直转急下,随后亚洲金融风暴来袭,1996年5月起,央行进行了8次降息,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从9.18%一路降到2002年的1.98%。

1999年,原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预定利率产品,强制寿险公司将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相关数据显示,在该政策发布之前,中国寿险业积累的利差损达到数百亿元。

长期来看对险企利大于弊

利率高的产品是险企占领保险市场、扩大保费规模的常用手段,此次产品调整前的“窗口期”,让当时还在架上的保险产品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潮。

五大上市险企公告显示,6月份人身险板块同比增长均超两位数,中国人寿单月实现保费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18.35%;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409.86亿元,同比增长22.85%;太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301.78亿元,同比增长39.02%;新华人寿实现保费收入196.34亿元,同比增长24.21%;人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91.79亿元,同比增长84.02%。

那么,利率的调整是否会造成保险客户流失?东吴证券非银团队认为,此次预定利率的调整发出了监管防范利差损风险的信号,有望引导人身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对险企来说,这次调整会让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回到同一个起跑线竞争。”粟芳表示,预定利率的下降可能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保险产品的销售,但是从长期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对险企而言利大于弊。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投资收益持续下降,还可能会对保险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因为保费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险企会拿未来预估收益来补贴现在的保费,如果未来投资赚钱少,那么现在的保费自然就高了。根据东吴证券非银团队测算,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短期险和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相对不高。因此无需过度担心此次调整后的新单数据压力,即便预定利率下降,对于追求保本长期稳定收益的客户影响并不大。

栏目主编:张杨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刘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