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武汉医改最新消息(医改杂志有哪些)

2023-04-05 22:49分类:沪港通 阅读:

2023年,全国各地都公布了新医保政策,减少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发放,建立门诊统筹新政是这次医改的核心。

新政落地以后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武汉发生了老人集体冒雨前往医保部门,表达诉求,要求解释的行动,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同样,南京的新医保政策也已落地执行,新政在南京也引起了热议,但是没有武汉那么大的动静,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把两地前后医保政策做个简单的对比,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新医保政策前的门诊费用能否报销?

武汉:资料显示,医保新政前,武汉市的门诊费用是不能报销的:

南京:新医保政策前,南京就建立门诊统筹制度,南京的门诊费用是可以报销的,但是每年有起付线的规定,在职人员起付线是1000,退休人员是几百。

二、新医保政策落地后,减少发放职工和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资金的执行时间

武汉:武汉新政落地后,无论是在职职工还是退休人员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均即刻减少发放,有的老人反映原来每月发放230多,扣发后只有80多了。

南京:新政落地后,南京减少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发放,退休人员,依然按去年发放标准发放,简单说就是退休人员今年没有减少,退休人员从2024年开始相应调整。

三、新医保政策后,门诊报销是否还有起付线?

武汉:医保新政落地后,武汉是否还有起付线的规定,有的人说有,有的说没有,但是全国还有不少地方在新医保政策后,还是设置了门诊费用的报销起付线的。

南京:新医保政策实施后,南京没有了门诊报销起伏线的规定,每次按不同诊费及就诊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报销比例,一年封顶15000元,按在二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个人要承担4000元。

个人浅见,未必正确,欢迎批评指正。

武汉晚报10月9日讯(记者江梦晴)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探索攻坚,成就亮眼。9日14时30分,“新时代武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系列访谈直播第二场——“加速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邀请到武汉市卫健委体制改革与政策法规处处长李群发、规划发展与信息处处长孙飞、武汉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张啸风、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韩斌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线上与广大网民朋友深入分享我市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改革经验与成效。

武汉市卫健委体制改革与政策法规处处长李群发(右二)、规划发展与信息处处长孙飞(右一)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记者何岸 摄

访谈一开始,一组数据抓人眼球,《武汉十年医改成绩单》重磅发布:全市三级医院从30家增加到67家、床位数从6.22万张增加到9.77万张、12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全市17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纳入DRG付费……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我们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发力,攻坚克难,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这是我们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群发介绍,十年来武汉市围绕党中央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重点”,即“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力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让老百姓“少得病、得小病”,病后能“方便就医,就好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在让百姓能就近看好病方面,“武汉市自2013年起,启动实施《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1—2020年)》,形成‘1366’空间布局结构”。孙飞解释,完善“1个功能提升区”,二环内建成一批龙头名院;打造“3个优质集群区”,光谷、后官湖、盘龙城形成医疗服务集群;构建“6个拓展完善区”,推进后湖、古田、四新、南湖、鲁巷和杨春湖等居民聚集区完善医疗设施布局,填补优质医疗资源空白;形成“6个引导发展区”,推进新城区建设高标准三级医院,均衡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同时,积极推进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全市智慧医疗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武汉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张啸风(右二)介绍武汉十年医药医保改革成效,武汉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韩斌(右一)分享医院DRG付费改革经验和成果。记者何岸 摄

在缓解百姓“看病贵”问题上,张啸风表示,武汉市坚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为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改革目标创造了极好的前提条件。此外,对药品、药材价格过高问题重拳出击,大力实施集中带量采购,降低患者负担,使医改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对于医改中核心问题——医保改革,2019年武汉市被列为DRG付费改革国家试点城市,2年时间获评国家DRG付费改革示范城市,当前已经全面实现DRG实际付费统筹区全覆盖、住院医疗机构全覆盖。“全市住院率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降低5%、11%,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兑付率提高到94%,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医保基金治理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参保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这是DRG付费改革的显著成效。“张啸风说。

其中,作为武汉市第一批实行改革的医疗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被国家医保局领导点评“有条件成为国家层面的示范样板”。韩斌从医院管理者和政策落地者的角度分享一医院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效:药占比、耗占比保持低位,医疗服务性占比稳步提升,异地医保就医人次增长20%以上。“我们感觉到不仅医院的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有所提升,老百姓的就医体验也能够得到改善。”

武汉的医改是上下齐心的改革,不仅有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顶层制度设计,更有来自基层的创新探索。四位嘉宾表示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将继续关注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新要求、新期盼,推动医改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编辑:余丽娜】

 

 

 

中国十年医改,成效如何? 图片:计永胜

 

撰文 | 计永胜

责编 | 叶水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 “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 的近期目标,以及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的长远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转眼十年已过,医改究竟成效如何?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呢?

2019年9月28日,《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由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机构的学者联合撰写的综述文章 “10 years of health-care reform in China: progress and gaps in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从医疗保险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医疗卫生状况近十年的变化 [1]。

 

图片截自The Lancet

 

文章指出,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卫生财政支出、医疗保险覆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8年至2017年,政府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从3590亿增长到1.52万亿人民币,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从5.7%上升到7.5%。自2013年起,全国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面一直稳定在95%以上。

 

图片截自The Lancet

 

这篇综述还简要地介绍了公立医院的改革(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和三明医改模式)、基于初级卫生保健(PHC)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医疗监管系统重塑、鼓励私立医院发展等多项医改举措,阐述了医改10年所取得的成就:居民的住院率呈现整体上升的局面,应用于大病医疗方面的家庭资产投入比例明显下降,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家庭。

但该文章也指出了医疗改革中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检测和治疗力度不足,财政医疗支出分配不均,患者对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不信任和满意度较低,部分家庭的医疗经济负担仍然较重等。

文章最后对中国医疗改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 优化基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整合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为4级社会福利系统· 国家医疗保障局提升医疗战略购买质量· 运用私营保险填补医疗保险覆盖面空缺· 加大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力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柳叶刀》还刊发了4篇关于中国烟草控制、医学高等教育、罕见病药物研发和医护人员短缺的评论文章,从多方面讨论了中国的医疗改革成效 [2, 3, 4, 5]。

 

图片截自:国务院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新华在题为“Healthy China 2030: an opportunity for tobacco control ”的文章中指出,2018年全国烟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国人对室内禁烟持赞成态度,全国烟民比例下降明显,在国家层面立法禁烟迫在眉睫。同时,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号召,中国在 “健康中国2030” 行动计划中将控烟目标定在到2030年15岁以上烟民比例降至20%。

中国医学科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团队在“China’s new 4 + 4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的评论中表示,提升中国医疗水平离不开适合中国国情和人口构成的医学高等教育。医学高等教育不仅要训练合格的医护人员,而且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科研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国内首创 “八年制” 医学教育,自2001年起被国内其他13所医科院校采纳实行。在倡导学科交叉的教育背景下, “八年制” 医学教育也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为建立中国高质量的医疗体系服务。

 

图片截自The Lancet

 

同期《柳叶刀》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中国联盟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方面成效显著,当下和以后一段时间应当把慢性病(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放在优先位置 [6]。

在题为“Bridging the GP gap: nurs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的评论文章中,北京大学詹启敏教授团队表示,慢性病时代需要更多的精心护理工作,但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存在全科医生短缺现象。他建议可以将具有丰富经验的执业护士安排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填补全科医生的空缺。

 

图片截自The Lancet

 

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在“Orphan drug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文章中对这群被忽视的患者群体进行了关注,并呼吁政府机构、工业界、社会慈善组织加强合作,通过加大政策支持,疏通药品流通渠道,提升医疗水平增强罕见病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图片截自《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十年的医疗改革初步提升了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但也暴露了许多医疗体系运行的问题。要建立覆盖面广、运行高效、公平透明的医疗保障系统,应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许多中国罕见病患者面临着 “无药可买” 的局面,罕见病患者的药物可及性需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7]。

参考文献

[1] Winnie Yip, Hongqiao Fu, Angela T Chen, et al. 10 years of health-care reform in China: progress and gaps in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Lancet 2019; 394: 1192–204.

[2] Xinhua Li, Gauden Galea. Healthy China 2030: an opportunity for tobacco control. Lancet 2019; 394.

[3] Chen Wang, Simiao Chen, Jiming Zhu, et al. China’s new 4 + 4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Lancet 2019; 394.

[4] Shuyang Zhang, Limeng Chen, Zongjiu Zhang, et al. Orphan drug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Lancet 2019; 394.

[5] Qimin Zhan, Shaomei Shang, Wenkai Li, et al. Bridging the GP gap: nurs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Lancet 2019; 394.

[6] GBD 2017 China Collaborators,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2019).

[7] 邵文斌,李杨阳,王菲,朱逸婧,肖磊,黄如方.中国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现状及解决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9(02):8-15.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12月31日,《中国卫生》杂志2022年度“双十”榜单公布,广东省《围绕“三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五个实效”》,获评2022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广东省第6次荣登榜单。

 

 

此次上榜的改革举措被评价为“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实效性、惠民性等特点,对巩固医改成果、服务百姓健康具有明显推动力,并产生积极社会效益”。

 

具体有哪些主要亮点?跟随广东卫生在线一起来看。

 

核心提要:
围绕“三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取得“五个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公立医院围绕“三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取得五个方面实效,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广东提供有力支撑

 

▍三个转变:发展方式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转变;

 

▍四个体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高水平诊疗服务体系、高标准管理制度体系、高效率应急救治体系;

 

▍五个实效: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巩固完善;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全面建立;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显著增强。

 

成绩单:

主要成效关键数据

各级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从2016年的229.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79.7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政府投入责任有效落实,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不断优化。

 

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十三五”期间,广东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总体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构建形成“国际医学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梯次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格局,整体提升各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目前,全省有10家医院入围全国百强医院(总数全国第三),48家医院获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以上(数量全国最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综合医院前十。

 

6家医院成为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2家医院成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全国共14家)。公立医院内部运行的经济管理、质量控制、人事薪酬等制度,以及外部管理的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等制度不断创新完善。

 

公立医院诊疗流程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3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 9.98/10万、2.13‰,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主要做法:
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四个体系”

▍着眼走在全国前列,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一是高站位部署。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主要领导带头研究部署深化医改工作。

 

2015年以来,先后出台建设卫生强省、强基创优、登峰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确立“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发展战略,明确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的发展规划,以及“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的实施路径。

 

二是全方位联动。各级财政统筹600余亿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工程;统筹150余亿元,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统筹82亿元,支持五大国际医学中心建设。

 

省政府出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文件,各部门配套打出高水平医院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团采购、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绩效考核等“组合拳”,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三是多维度创新。推行人员“县招县管镇用”、智能化综合监管、绿色医疗、紧密型医联体“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等新机制新做法,获国家认可并全国推广,多项改革措施先后入选全国医改年度“十大新举措”。

 

深圳、东莞、茂名高州、广州等地落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措施,先后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

 

▍着眼优质资源扩容提质,构建公立医院高水平诊疗服务体系

一是实施登峰计划,高水平医院建设提质培优。

服务建设“双区”国家战略,布局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地级市全覆盖;支持建设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5大国际医学中心;争取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广东;推动2家医院纳入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

 

落实区域医疗中心帮扶责任,12家医院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辐射天津、福建等地和省内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立高水平医院“一对一”对口帮扶机制,5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受援高水平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实施专科能力提升计划,学科建设夯实筑强。

持续建设10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中,15家医院35个专科42个科室进入全国前十,眼科、呼吸科、肿瘤科、肾脏病科、心外科等专科实力在全国靠前。

 

高水平医院建设以来,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319个,培养引进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顶尖专家194名。

 

三是实施强基创优计划,县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投入363亿元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投入99.6亿元将47家镇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医院。实施“百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

 

采取对口帮扶、订单定向、专项招聘等多种途径,加强县级医院专科和人才建设,73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级公立医院。

 

四是实施健康湾区计划,粤港澳医疗服务合作更加紧密。

 

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主体与省内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区域内信息共享、要素流动、措施互通。

 

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实施“港澳药械通”政策,20种内地临床急需进口药品、12种先进医疗器械获批使用。

 

▍着眼现代医院建设,构建公立医院高标准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小步快跑”调整机制。2017年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2018年底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坚持“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小步快跑”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总体补偿率达到107.7%。

 

二是创新性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建立全省统一的病种分值库,病种数量达到7981个。900多种基层病种实行同病同价同支付。广州市成为全国DIP(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示范城市,佛山市成为国家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试点。

 

三是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建立省级、广州、深圳三个平台,有序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招标采购。落实集采医保资金结余使用管理政策。加强合理用药重点监控,保障短缺药品供应。

 

四是健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公立医院党政分设。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总会计师制度覆盖全部公立医院。深化职称评价改革,更加突出临床实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部分地市以及高水平医院。改革人事薪酬制度,东莞市试点推行全员岗位聘用、同岗同酬等做法。

 

五是加快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创建全国首家“网络医院”“智慧中药房”,全省225家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智慧就医服务覆盖100%的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基本实现“一键预约、一站会诊、一码通用、一体服务”。

 

▍着眼平战结合医防融合,构建公立医院高效率应急救治体系

一是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大战大考。地处祖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公立医院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承担大量采样和医疗救治任务,为抗疫贡献重要力量。

 

二是积极服务全国“一盘棋”大局。2022年以来,先后派出526名医护人员支援香港、300人支援上海、643人支援澳门、1970人支援海南、418人支援西藏、50人支援内蒙古、9人支援新疆疫情防控,展现广东担当。

 

三是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立足“医防融合、防治结合”,着力构建以50家高水平医院为“龙头”、3家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为“支柱”、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为“骨干”、县级医院传染病区为“网底”的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体系,77家县级医院基本完成、25家市级医院全部完成可转换传染病区建设。

 

各级财政安排25.99亿元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财政安排18.82亿元支持311家公立医院和1461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发热门诊和诊室建设。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保障,筑牢防疫大堤。

 

总而言之,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所出现的问题,广东省没有等待观望,而是敢闯敢试,充分展现“改革试验田”“改革排头兵”的担当作为。

 

在围绕“三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中,广东省做到了“四强”:注重顶层设计,宏观规划整体性强;注重改革创新,解决问题突破性强;注重组织实施,政策措施实效性强;注重以民为本,改革效果惠民性强。

 

广东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实效”,有力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患者就医体验感持续提升,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优化,人民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记者 | 岳超群

编辑 | 周艳梅 责编 | 张秀丽

通讯员 | 郑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道琼斯理论的缺点是(银华道琼斯88)

下一篇:300102股票吧(股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