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头鼋 扬州跟倩女幽魂梦千年大唐遗事攻略

2023-12-09 03:29:27
好玩手游网 > 游戏攻略 > 癞头鼋 扬州跟倩女幽魂梦千年大唐遗事攻略

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建设,赠送了2只民间俗称“癞头鼋”的大鼋(Pelochely sbibroni)标本。癞头鼋是江南一带名闻遐迩的水生爬行动物,尤其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更是家喻户晓。据记载,癞头鼋在我国浙江、福建、安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也都曾经有过分布。为鉴定馈赠所得的标本,笔者对其头骨连同它们的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意外惊喜。原来这2只“癞头鼋”并非大鼋,而是我们多年苦苦寻觅的斯氏鳖!

鼋耶?鳖耶?

鼋和鳖都隶属于龟鳖目,鳖科。我国鳖科动物有中华鳖、小鳖、砂鳖、东北鳖、山瑞鳖、大鼋和斑鳖。需要说明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动物学家普遍认为,广泛分布和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东南亚和新几内亚的大型鳖类均为大鼋。“鼋”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且与龟字并列,分立为不同的两类动物。记述鼋的古籍很多,如《录异记·异龙》中记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鼋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山堂肆考》中有“:鼋极有力,善攻岸,人以钩索钓之……”《本草纲目·集解》则记述“:鼋生南方江湖中,大者围一二丈,南人捕食之……”民国《吴县志》则有“鼋如鳖而大,有重至四五十斤者,头上有磊块,故俗称癞头鼋,今放生池皆有之”的记载。而《太湖备考》中更做了“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叙述。可见,太湖盛产大鼋历来为当地居民所共识。

既然这2只捕自太湖的“癞头鼋”是鳖而不是大鼋,依据是什么呢?这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说起。1873年,英国学者格雷(Gray)将斯温霍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Oscaria swinhonis),后由梅尔兰(Meylan)更改学名为Rafetus swinhonis。1880年,法国人Heude,又将在黄浦江抓到的大鳖定为一新种,并撰文指出新种与大鼋迥然不同。但由于当时人们一直称呼它为鼋,所以他就入乡随俗将其定名为斑鼋(Pelochely smaculates)。1984年,张明华对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鼋骨骼亚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鼋类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太湖鼋(Pelochely staihuensis)。上述斯氏鳖、斑鼋、太湖鼋被定为新种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国学者几乎无任何后续报道,甚至连这3种动物是否为有效种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一无所知,因而在我国鳖科动物分类上,曾一度呈现混乱局面。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格雷定名的斯氏鳖和Heude命名的斑鼋实际上是同一种动物。依据动物分类命名原则,斯氏鳖的定名年代早于斑鼋,因此斯氏鳖应为有效种而后者只是其同物异名而已。张明华所发表的新种太湖鼋其实也是斯氏鳖,主要是作者当时忽略了对英、法学者文献的参考所致,长期难觅的斯氏鳖在我国销声匿迹100余年后,今天再现,实在令人惊喜万分。

斑鳖曾经有过辉煌

苏南地区的居民素有购买龟、鳖、鱼在寺庙水池中放生的传统习俗。在20世纪上半叶,无论是上海的豫园(原称老城隍庙)九曲桥下、苏州西园寺(又名戒憧律寺)的放生池中,还是殡舍昌善局(现为苏州市动物园)的池塘里都有为数众多的斑鳖遨游其间,且常形成“游者每以饼饵投之,麇集可观”的赏鳖胜景,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

上世纪从太湖中捕得而保存下来的斑鳖生态剥制标本就目前所知的有:上海自然博物馆6只、上海复旦大学1只、苏州科技学院2只、苏州动物园1只。另外现有3只活鳖分别饲养在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礼记·月令》中记有“季夏之月,命渔师取鼋”及“鼋言取易而贱之也”。据记载“:明初,南京上清河堤岸因鼋穴居而常塌,为清除隐患,人们常用香饵引鼋上钩,使其出……”1962年,也曾有南京大学陈义教授在长江镇江段抓获一活鼋的报道。这些古籍和资料中所指的鼋,今天看来应该都是斑鳖,由此可见,斑鳖确实有过丰富的资源。此外,上海动物园也曾展出过1只雄性斑鳖。据管理人员称该鳖捕自云南省个旧县,是1972年运到上海的。1993年和1999年越南的北部曾抓到过活鳖,死后制成标本,陈列在寺院和博物馆内供游客观赏。但有人认为分布在越南(或许也包括我国的云南省)的鳖与斑鳖近似而又有所不同,从而定名为新种Rafetus leloii,如果这一新种被确认的话,那么斑鳖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的特有动物这个论点就能成立。

50年代初,上海豫园九曲桥下进行清淤治理,池中的斑鳖被移出,尽管热心于动物保护的市民在全市范围追踪访查,却始终未悉其去向。根据笔者近20年在太湖地区的调查,基本上可以认定:由于人们对斑鳖属于珍稀动物的认识不足,保护观念不强,在恣意捕杀斑鳖资源的情况下,其野生个体几乎完全绝灭了。斑鳖的盛世一去不返,它们的不幸结局,应该引起我们的反省、深思和自责!

斑鳖近况

每年惊蛰前后,埋身池底淤泥中冬眠的斑鳖开始苏醒而出。春季的气温乍暖还寒,苏州动物园内的斑鳖只是在阳光和煦的午前浮出水面,缓慢地昂首泅游,尔后便匍匐在池中的石质小岛边缘,整个鳖体半淹在浅水中,长时间保持静止的姿势,酷似一块小岛边的岩石。通常,被淹在水下的鳖头每隔2-3分钟才抬起一次,在呼气的同时喷射出含在口中的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秒钟后又沉首水中,这样的呼吸动作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动物园隔日定时定点给斑鳖喂食。通常饲养员下午2点于食台旁用手或木板敲击水面,在水波震荡的讯息传递下,瘦弱疲惫的斑鳖开始挪动沉重的身躯,离开小岛,游向食台,摄取投食。斑鳖的进食量与季节、气温有关,夏季气温高,斑鳖的新陈代谢旺盛,进食量就多,每餐可吞食鸡(脯)肉1-1.5千克,但对投喂的杂鱼类则嗜食性并不明显。饱食后常沿着池周漫游,显得较为悠闲。此时可见鳖的背部、裙边、直出的尾巴、轻盈划水的四肢,前伸的长颈及明亮的眼睛。这样的游泳有时可持续1小时左右。该鳖的裙边虽然清晰可见,但并不丰满,显然是与生活环境的水质差、营养条件不理想、健康状况不佳有关。游园者常向斑鳖抛掷各种食品,它也乐于容纳。盛暑酷热或气温低凉的日子,斑鳖对投食反应比较冷淡,即便来到食台,也显得神情呆滞、萎靡不振,毫无食欲,一般在食台附近游动两三个来回后,就沉入水底或返回小岛歇息。因此斑鳖在数日或一周内拒不进食的情况屡见不鲜。

西园寺的放生池面积较为宽阔,水质洁净,常年保持环流状态。池中饲养着2只斑鳖,它们的体质和活动能力,都强于苏州动物园饲养的斑鳖。它们经常间歇性游出水面,双双结伴而游,但因池中缺乏小岛,只是偶而停息在池畔的假山边上,稍受惊扰,遂弃岸隐入水下。

瞻望斑鳖前景

苏州3只斑鳖的体重都在100~150千克之间,估计其鳖龄已有七八十岁,是否还有繁殖能力无法确定。目前的饲养池塘和放生池均呈封闭式,斑鳖既缺乏登陆的路径,也无攀登上岸之力,所以即使尚能生育产卵,鳖卵也无法在水中发育孵化。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几乎完全没有可能使它们恢复到维持其保种数量的水平。所以,国家早在1999年就将斑鳖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绝非危言耸听的严酷现实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最后的抢救,那么必将造成这一世界级珍稀鳖种在我国很快走向绝灭的悲惨命运。

作者赵肯堂(左一)与同事在苏州市西园寺的斑鳖铜像旁

想要了解更多甲鱼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梅花农场

我们再接着讲宋元文学。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了北宋、南宋、金、元几个时期的文学。公元960年,后周检校太尉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夜之间成了皇帝,创建了大宋王朝。宋朝是经济、文化、科学都极其繁荣的时代,甚至远超于唐朝。这都得利于赵匡胤依文治国的理念。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制定了一个国策,以后历朝历代不准杀害文人,可以贬官,可以放逐。这为宋朝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此时期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等,可见宋朝的思想学说发展是比较繁荣的。

同时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的第二次古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促进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同时词进入了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开始取代了唐诗在中国的文学地位,因此宋朝的词又被后人成为宋词,它成为了一种文学的象征。宋朝的绘画和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著名的画家及代表作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书法在宋朝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如宋朝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也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以及宋徽宗赵佶独创了瘦金体。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科技方便以沈括的《梦溪笔谈》最为代表。以及金融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是一个思想、文学、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但是军事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所造成的。如果作为一个文人要选择一个理想的朝代去生活,我会选择宋朝.因为这个朝代给文人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环境。金国于1127年灭北宋,宋朝南迁成为南宋,形成了两国南北对峙的形势。金国的文学发展非常贫乏,主要是以北宋遗民传承了宋杂剧,得以发展成了金院本。金朝以元好问的文学成就最高,被称为是金朝文学集大成者,并为元曲的发展打了前战。另外董解元及他的《西厢记诸宫调》较为有名。元朝于1234年灭金,1279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在元朝统治近百年的时间里,除了散曲和杂剧得到了极好的发展,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发展比较乏力,不值得一提。

宋元时期的文学文体主要以宋词、元曲、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理学散文、历史散文为主。其中以宋朝的词和元朝的曲最为有名。我们前面提到了曲子词在唐朝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云谣集》和《花间集》为代表。直到五代末,词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并由李煜为代表扩大了词的写作范围,第一次带领词走出了春怨秋思、贵妇美女的艳词范围,走出了花前月下的词风。尤其是南唐亡国后,李煜被软禁在汴京,此时他的笔锋大转,词的题材更广阔,含意更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如王国维评价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见李煜不仅扩大了词的写作范围,还促进词走出了民间乐工之手,走进了士大夫的生活,像诗一样成为了官方文学。进一步助推了词在宋朝文学的领导地位。词在宋朝分为两个时期,即为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北宋的词多婉约,南宋的词多豪放。

宋初以柳永为代表对词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创造了慢词,篇幅变大,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柳永也成了当时最流行的词人。继柳永之后,苏轼让词风大变,由此词走出了婉约的风格,开创了豪放词派。让后来的词人眼界大开,进一步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宋朝的词人及作品众多,如《全宋词》收录了约有一千三百多人,近二万首词。婉约派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贺铸、 陈亮、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婉约派以柳永和李清照最为有名,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最为有名。读宋词可读《宋词三百首》。宋朝的诗继承唐诗继续在发展,无论是诗人数量,还是作品数量都远远多于唐朝。例如苏轼一生写了二千七百多首诗,陆游一生写了将近一万首诗,可见宋朝文人的写作还是比较勤奋的。但是宋朝诗的成就和影响力却不及唐朝,在此就不在多过论述。

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第一次古文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第二次古文运动的到来。到了宋朝,散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以欧阳修作为领导者,开始了第二次古文运动,继续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文风,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的理念,来反对骈文的写作方式。紧接着出现了众多的跟随者,其中最为有名的如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后人称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为“唐宋八大家”。宋朝文人写出的散文名篇众多,例如有欧阳修的《朋党论》《醉翁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范增论》《留侯论》《韩非论》等。第二次古文运动促进了律赋走向了文赋,让律赋的对偶工整、押韵、符合平仄规律、以四言句为主严格要求,而变成了文赋的只求韵律,其他不要求。使辞赋得到了解放,变得更自由。代表作有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欧阳修《秋声赋》等。

变文到了宋朝发展成了话本小说。变文以说唱为主,话本小说以说为主,又称说话的底本。文章形式仍然以散文和韵文交替组成,其中以散文为主,是采用当时的白话文写成。因此话本小说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先河。话本小说主要以讲解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后来演变成了元明清的拟话本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类话本小说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民间故事类话本小说如《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错斩崔宁》等。

北宋杂剧为中国的戏曲发展开创了先河,它在唐朝的参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曲艺等而形成的综合性戏曲,初步实现了舞曲和故事的结合。宋朝戏曲分可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滑稽逗乐为主的杂剧。二种是以歌舞为主的杂剧。相传北宋时期的泽州艺人孔三传综合了唐朝教坊大曲、词调、缠令及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创造了诸宫调,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进一步促进了宋杂剧的发展,为南宋的南戏和元朝的杂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变文的文词、诸宫调的乐曲和舞台表演结合形成了北宋的杂剧,文词形式仍然以散文和韵文交替组成,说的部分是散文,唱的部分是韵文,韵文属于唐曲子词和宋词系统。北宋灭亡后,留在金国的杂剧发展成了金院本,包括了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去了南宋的杂剧发展成了南戏,包括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分为两段,表演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杂剧的主要部分。“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金院本后来发展成了元朝的元杂剧,南戏后来发展成了明朝的传奇戏曲。元朝以元杂剧最为繁盛,南戏衰落,到明清时再次崛起。北宋杂剧文本目前还没有发现有留存,据传有《目连救母》的杂剧。金代戏曲有《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等,南宋南戏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元朝南戏有《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元杂剧最为有名的是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四大悲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戏剧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到了宋朝,开始以儒学为中心,融入了佛家和道家学说形成了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所说的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以此写的散文我们称为理学散文,它属于诸子散文的一种。代表人物有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人。二程和朱熹的程朱理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次是陆九渊的心学,心学属理学分支,到了明朝王阳明传承了陆九渊心学,成了心学集大成者。因此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学说被称为陆王心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果对理学感兴趣可读朱熹的《朱子全集》。如果对心学感兴趣可读陆九渊的《陆九渊全集》和明朝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

宋朝的历史散文,主要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它是《史记》以外,又一部伟大的历史巨作,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同时还有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及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金史》。

宋词进入了金朝,开始由雅词到俗词,由文人词到民间曲,更口语化更接近百姓,并融入了北方的胡曲,字数、音律更自由,成了金朝的民间曲。金朝的民间曲的社会地位和唐朝的曲子词相似,是一种地位不高而流行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到了元朝统一中国后,通过元好问、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文人的努力,才开始让金朝的民间曲走进正统文学,成了元曲,取代了宋词的文学地位。元曲比宋词更通俗直接,朴实自然,格律、字数要求相对宽松,更贴近底层人民,更接近民歌。元曲比宋词采用更多的是叙述和铺陈,更加抒情。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又称为今乐府,属于诗词系统。元杂剧属于戏曲系统。元散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元戏曲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是歌唱的曲文来源于散曲。散曲是相对于元杂剧整套剧曲而言的。元杂剧是由散曲、念白、舞蹈、故事情节组合成的整套曲子,以四折一楔子为主。散曲是元杂剧的组成部分。散曲分为三类,一类小令,一类是散套或大令,一类带过曲。小令是一个宫调,一支曲子组成。散套是一个宫调数支曲子组成。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它是由一个宫调,音律相接的两三支为一曲的曲子。《全元曲》共收录了两百八十七位作家,六百三十七种杂剧,四千六百零九首散曲。杂剧如前面我们介绍过的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散曲如关汉卿的《碧玉萧·无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白朴的《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秋》《天净沙·冬》等。

总而言之,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诞生了与唐诗争艳的宋词和元曲。话本小说开创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先河。宋元戏曲完成了中国戏曲的成型和成熟两个阶段,并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做了极好的铺垫。第二次古文运动的成功,以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代表使散文大放光彩,为明清的散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宋朝又诞生了理学,成为了宋元明清几代的官方思想,是文人科考必学内容,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2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