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无痕自动退出原因以及末日余痕跳出

2023-12-09 18:32:19
深圳市若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游戏app下载 > 末日无痕自动退出原因以及末日余痕跳出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本本惊艳艳的小说迅速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而一些经典不衰的作品,则是备受读者欢迎,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近些年的玄幻经典小说。

1.《龙血战神》作者:风青阳

上古世纪,天地初开,龙祭大陆乃神龙一族之天下,时至今日神龙灭绝殆尽,神秘浩劫再度降临,天下苍

生岌岌可危!少年龙辰,背负父辈荣耀使命,追逐神龙灭绝谜团。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亿万年来唯一的祖龙武者,问鼎龙族至尊,号令天下神龙。 最热血战斗,最感人柔情,血剑暴杀,神龙摆尾,龙威浩荡,傲立天穹!浩劫降临之日,亿万龙族再度归来,旷世之战,一触即发! 吾辈太古龙族,甘愿血染青天,只为兄弟情义;挥手倒转星河,,只为美人如诗;吾等让众神陨落,天道崩裂,只为天下芸芸众生!

讲述相传,远古时期的龙祭大陆,是太古神龙的天下,时至今日,神龙灭绝殆尽

老侯点评:《龙血战神》可以说是这两年最经典的玄幻作品之一,故事追述了主角立志帮父亲完成荣耀使命,从而奋斗的传奇人生。整本书读起来热血澎湃,令人欲罢不能。

2.《斗破苍穹》作者:天蚕土豆

讲述了天才少年萧炎在创造了家族空前绝后的修炼纪录后突然成了废人,种种打击接踵而至。就在他即将绝望的时候,一缕灵魂从他手上的戒指里浮现,一扇全新的大门在面前开启,经过艰苦修炼最终成就辉煌的故事。

这里是属于斗气的世界,没有花俏艳丽的魔法,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斗气

老侯点评:《斗破苍穹》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品了,也是天蚕土豆最著名的一本作品,天才变废材,一场退婚令主角从一个破落的小城镇艰难前行,成为了整个大陆的最强者,着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作品。

3.《盘龙》作者:我吃西红柿

楼房大小的血睛鬃毛狮,力大无穷的紫睛金毛猿,毁天灭地的九头蛇皇,携带着毁灭雷电的恐怖雷龙……这里无奇不有,这是一个广博的魔幻世界。强者可以站在黑色巨龙的头顶遨游天际,恐怖的魔法可以焚烧江河,可以毁灭城池,可以夷平山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拥有‘盘龙戒指’的少年的梦幻旅程。

老侯点评:此书开创了“戒指流”,也是当年破过无数网文记录的神作之一。描绘了一个山村小孩在亲眼目完旷世高手之战后,村庄遭到无情毁灭,不得不踏上征程,一举成为创世之神。

4.《狩魔手记》 作者:烟雨江南

当欲望失去了枷锁,就没有了向前的路,只能转左,或者向右。 左边是地狱,右边也是地狱。

杀戮开始蔓延到整个世界。人间秩序完全瓦解,弱肉强食成为第一原则。

战争毁灭了一个时代,战争也创造了新的世界。

这是一个因战争而毁灭的世界里的故事,这也应是一个关于创造,关于新生的故事。

老侯点评:末世玄幻流派,烟雨江南以他一贯精致且犀利的笔,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异尘余生的末日景象,以及一群挣扎求生的人们,这是他继《亵渎》之后的又一本玄幻扛鼎力作。

5.《九仙帝皇诀》作者:心梦无痕

九脉殖天,化凡为仙,三千大道,帝皇凌天。

宁天因无法觉醒血脉成为元修而被未婚妻苏芸冷落,为了变强他进入死亡禁地,走上了植修之路。

你修星辰他修元,我道殖天独尊仙,踏破轮回三生世,极道永恒尊我天。

老侯点评:《九仙帝皇诀》是作家心梦无痕创作发布在火星小说网的一部玄幻热血小说,本书讲述了主角宁天因无法觉醒血脉成为元修,而被未婚妻苏芸冷落,为了变强,他进入死亡禁地,走上了植修之路。

6.《神墓》作者:辰东

“神死了……魔灭了……我还活着……为什么?为何让我从远古神墓中复出,我将何

神墓去何从?”

神魔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 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如林的神魔墓碑令青年感到异常震撼。

悠悠万载,沧海桑田。

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仙幻大陆和魔幻大陆相连在了一起,道法与魔法并存,真气与斗气同在,东方神龙与西方巨龙共舞……

绝代佳人,缠绵的爱情;恐怖绝地

老侯点评:结合了东、西玄幻元素,故事架构庞大,开篇既能抓住无数人的目光,以万年墓地为线索,解开那场埋葬了无数强者的遗迹,破开了主宰万年的天道棋局,值得一读。

7.《阳神》作者:梦入神机

世间是一个大苦海。人在海中。肉身是船。魂儿是船里的人。船载着人,一直向彼岸行驶。是修炼肉身,坚固船身,直至苦海的彼岸?还是修炼魂儿,使船里的人熟悉水性呢?修武道成人仙。修仙道成神仙。要选哪一种呢?

老侯点评:独特的写作手法包揽了当年玄幻题材的所有年度奖项,富有冲击力的视角令读者释放出内心深处的压力,跟随着主角酣畅的闯荡在浩瀚世界。故事宏大,剧情峰回路转是《阳神》最具特色的地方。

8.《混沌丹神》作者:云鹤真人

天才少年古云,因为被上古神族中下神印,导致灵力减弱,成为青山门公认的废物,被贬为杂役。

父亲因此被牵连,废除族长之位,囚禁在敌人飞卢家族的天牢里。

这时古云发现了自己身上隐藏的秘密,并且跟古神达成合作协议。

在古神的混沌空间里,灵草可以无限生长。古云四处搜寻灵草种子,炼制大量丹药,让自己的修为迅速提升。

古云成功恢复灵力,拯救了族人,一鸣惊人。

经过一系列的历练,古云成为世间强者,炼丹大师。

与此同时,古神也恢复神格,要夺取古云的身体,一场殊死搏斗之后,古云最终杀死古神,夺取古神的神格,成为第一个拥有神格的凡人,破开虚空,翱翔浩宇。

老侯点评:该书是热血、爽文的代表作之一,主角从公认的废材,也就是一名最普通的杂役成长为令无数人仰慕的炼丹大师,最终破碎虚空问鼎大陆,不可谓不艰辛,但在作者的妙笔之下,看的是浑身毛孔张开,一爽到底。

9.《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崖明志时却发现没有死,反而以另外一个身份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武魂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特别出色的武魂却可以用来修炼并进行战斗,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荣耀的职业“魂师”。

小小的唐三在圣魂村开始了他的魂师修炼之路,并萌生了振兴唐门的梦想。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武魂觉醒,他能否在这片武魂的世界再铸唐门的辉煌?

老侯点评:外门弟子在斗罗大陆再铸唐门辉煌,这个世界没有斗气,也没有魔法,但神奇的武魂不仅是书中的亮点,也是贯穿故事的核心,非常适合广大读者口味。

10《异界兽医》作者:油炸包子

一个临近毕业的兽医学的学生,穿越到异界

一个个以魔兽为国家最终武力的大陆,只会以祭祀激发生命本能来治疗

不会魔法的兽医,治疗了无数棘手的病症,成了上古大祭祀

“什么什么?!你老兄的魔宠是七阶雷鹰?厉害阿!”

“啊?莫非这头狂暴巨熊是你的魔兽???万分敬仰!!!”

“天哪,这位龙骑士大哥,难道说天上那头巨龙就是你的坐骑?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

“你说我的魔兽是什么?嘿嘿,不好意思……”

“你们怎么都这样看着我?没有魔宠的废物???靠!没有魔宠也用不着这样鄙视我吧?!”

“你们的魔兽会生病吗?会?!那就不要在那个样子看着我!!!我鄙视你们!因为,我是——兽医!!!”

龙?算什么!比蒙巨兽?一边趴着去!所有魔兽都给我老实点!!惹火了老子有你们好看的!

国王?没听过!帝国首富?把钱留下!大陆第一高手?垃圾!没有金币美女,就等着你们的魔宠病死吧!

靠!我是兽医我怕谁?!

一个兽医,在一个以魔兽为国家最终武力的大陆,会发生什么事情?

老侯点评:当年此书掀起了“魔兽潮流”,整本书语言幽默,情节引人注目,常常让人一读便欲罢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包子的作品暗藏玄机。一个故事无数个坑,经常是小坑连小坑,小坑背后藏着大坑,没有阅读完毕,就不能知晓情节如何发展,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强。

大卫·林奇:他来自异世界

7 天黑黑

林奇前三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需要被创造的世界里:宛如世界末日后的费城,重新想象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或是未来的银河帝国。但如果要完全传达出他的感受,则需要回归更现实的地表——或更具体来说,回到美国,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那儿的恐惧和欲望赋予他作品养料。唯一一部林奇亲口承认可以部分称之为自传式作品的电影就是《蓝丝绒》,这部片子早在1970年代初就开始在他脑中酝酿了,而创作冲动则要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鲍比•温顿的同名歌曲发表于1963年,那年林奇十七岁,这首歌是一个起点,就像他说的:“潜入一个女孩的闺房,在夜里窥视她。”这一灵感“一半是欲望,一半是观念”。这部片子让人最难以忘怀的一个镜头——桃乐丝突然出现在修剪过的房前草坪上,伤痕累累,一丝不挂——就来自于一段成长时的记忆:林奇和他的弟弟约翰在爱达荷州博伊斯的一条街上,看到一个没穿衣服的女人,这惊人的一幕把约翰吓哭了(“因为她疯了,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我们俩都知道甚至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没穿衣服。”)。和林奇的童年相连的冲动——他父母对此不以为然——可以用来解读电影里那个标志性的段落:大学生年纪的男主角杰弗里畏缩在衣柜里,带着恐惧和兴奋眼睁睁看着弗兰克殴打桃乐丝。尽管不是一部历史片,但《蓝丝绒》充斥着各种关于过去的能指:老爷车、过时的时装和流行老歌都让人想起林奇的青葱岁月。用林奇的话说,杰弗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所作所为就像五十年代的年轻人”。

对林奇这样一个在草木皆兵的冷战时期长大的孩子说,理想主义是和1950年代短视的乐观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1960年代的革命狂热。但与其说《蓝丝绒》是一则关于压抑有何价值的寓言,毋宁说它是一个关于压抑之不可能的残酷笑话。正如林奇所概括的:“你心存忧虑,当你试图看清那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得学会接受它。”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长大成人的故事,如此多的细节——明亮的色彩,巨大的怪物,让人咋舌的对于性的痴迷——仿佛就是一个孩子正在成形的心理映照。兰博顿这个小镇就像一本图画书,通过那些基础机构(警察局、高中、小饭店,大街上的生意如博蒙特的五金店)就能发现这一点。谜团逐渐破解的过程中,挨个登场的人物从标签上就能看出是从儿童读物里来的:衣着光鲜亮丽的男子,蓝衣女郎,还有那个黄衣男子。但《蓝丝绒》的故事没有按照男主角错愕的纯真发展,而是像一个早熟的孩子一样,发现成人世界里的残酷秘密,从而给观众以眩晕之感。

“我看到有的东西一直隐藏在那里。”杰弗里告诉桑迪,睁大眼睛。看《蓝丝绒》的时候,我们时而坚信自己看懂了事件发展,时而又处于完全摸不着头脑的状态。我们知道弗兰克是虐待狂,桃乐丝有受虐癖,杰弗里是窥视者,他为这些父亲母亲的形象着迷。但这样一个欲望图示却无法解释电影创造的暧昧不明之感:人物一方面渴望救赎,一方面又变态扭曲,一方面渴求世故,一方面又渴望一种切切实实活着的感受。即便那些“一直隐藏”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但这部电影也在向我们暗示还有另外的东西一如既往处于幽暗之地,无法为语言或意识捕捉。

《蓝丝绒》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来说,这个电影几乎如当头一棒:(这个电影)“太重要了!”,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是哪天,还记得看完后他和一帮好朋友在咖啡馆里热烈谈论这部电影给他们自己正在进行的叙事实验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这个电影也在格利高里•克鲁德逊心中埋下了种子,这位摄影师以绚丽繁复的林奇主义画面为人熟知。克鲁德逊说杰弗里这个人物让他非常有共鸣(“他有一种既在那儿又不在那儿的感觉。”),他说电影里那个原始场景让他想起小时候他那个做精神分析师的父亲讲给他听的故事。在一篇纪念电影上映二十周年的文章里,加拿大导演盖伊•马丁写道,他和林奇一样对性心理过剩非常感兴趣。马丁执导过由罗西里尼主演的电影《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他称《蓝丝绒》为“插进大脑的一根鸡巴”,“最后一场冲击影坛的地震”。第一次看到《蓝丝绒》的时候,克鲁德逊和华莱士都在读艺术硕士,这部电影对于下一代讲故事的人和制造画面的人所带来的影响不容低估。华莱士写道:“它让我们(他的校友)深切地意识到……最重要的艺术创作发生时,它不是懂多少知识就行的,甚至你自己都没完全意识到……”

另一波观众第一次看《蓝丝绒》的时候正好赶上1987年家用录像机上市,由于视频播放器价格大跌,家庭摄影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美国家庭就有一台录像机,这一数字比几年前多六个百分点)。1980和1990年代成年的为数庞大的X世代(1)在自己的客厅或卧室里那一方净土,通过《蓝丝绒》的录像带或《双峰》发现了林奇,这并非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桩。即便在Pan and scan比例的录像带上,超出三分之一的宽屏画面要被切掉才能适合四四方方的电视剧屏幕,《蓝丝绒》还是散发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威力。实际上,对这些不明真相,也可能是偷偷摸摸的观众来说,这种紧张感显得尤为强烈,他们为电影身上那种禁忌的光晕所吸引,并不知道他们会遇到什么。

《蓝丝绒》玩的是记忆的戏法,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时间不曾减损它那迷幻的陌生感的原因。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就像一场梦,有些细节永远驻留脑海,有的转瞬即逝。它留下的台词依然萦绕在我们耳畔,每次回响,意义都会发生变化:桃乐丝在被抽打时的渴求(“救我!”“打我!”“抱住我!”)还有弗兰克那句如同魔咒的“现在天黑了”。这个电影还留下了诸多坑没填满,很多谜题尚待解开,人物的动机和欲望依然含混不清。最让人挥之不去的莫过于它那种最抽象的质感:房间里的氛围,夜晚的肌理,时间加速或静止之感。换句话说,《蓝丝绒》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观众和一个有窥视欲的主人公结成同盟,在这一点上,《蓝丝绒》不亚于希区柯克的《后窗》。共谋的观看行为是1970年代风行的电影理论的核心术语,但在这部电影里被抹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有的时候,《蓝丝绒》似乎在为角色的无意识赋予一个形状——甚至对于观众也是如此。“你看到了什么?”桃乐丝呵斥道。“你他妈看着我。”几分钟后弗兰克吼叫道。在这些时候,你似乎秒懂,但又似乎只能靠猜,《蓝丝绒》这个电影仿佛是在直接对我们说话。

《蓝丝绒》一片奠定了大众想象中的林奇,而就在前不久,《沙丘》几乎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沙丘》惨败,拍续集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林奇决心做一部个人化的电影,一部完全从他自己脑中长出来的电影。他决定拍《蓝丝绒》,几年前在华纳兄弟旗下他就开始萌生这个想法了。迪诺•德•劳伦蒂斯答应制作这部片子,也允许林奇获得最终剪辑权,前提是他得接受预算要减少到六百万美元,导演酬劳也要缩水。“那时所有迪诺在制作的电影里,我们的预算是最低的,”埃尔姆斯回忆说,他担任该片摄影师,“但或许我们的自由度反而是最大的。”

剧本的定稿颇费一番工夫——按照林奇的说法,先前的版本“除了有电影里最糟糕的部分之外,就什么都没了”,他这么告诉罗德雷。他一边改剧本,一边反反复复听肖斯塔科维奇的《A大调第十五交响曲》,这本身就是一首暧昧不明的曲子,充满了戏剧化的对比,光明和黑暗的调子参差对照,你能听出纯真,也能听出颓废。林奇一开始计划把拍摄地选在美国西北部的家乡——主要来自于他对斯波坎和博伊西的记忆——但后来还是跋山涉水转移到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威明顿,德•劳伦蒂斯在那里建了一个新的制作基地。(此后林奇就在洛杉矶的公寓和弗吉尼亚夏洛茨维尔的乡下房子间两头跑,夏洛茨维尔就在威明顿以北几百英里,他妻子玛丽和儿子奥斯丁就住在那儿,离玛丽的哥哥杰克不远。)威明顿这个地方恰好既有绿树成荫的街道和栅栏围住的别墅,也有城市工业区里的灰色公寓楼。电影里有的路名标志和警察标记就来自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叫兰伯顿的小镇,就在不到几百里开外的地方。

在男主角杰弗里的人选方面,他继续相中拍《沙丘》时发现的凯尔•麦克拉克伦,麦克拉克伦当时也需要重新调整自己职业生涯的方向。邻家女孩桑迪的人选,他选择了劳拉•邓恩,演员布鲁斯•邓恩和黛安娜•拉德的女儿,她当时只在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面具》一片中露过脸。《面具》是温情版的《象人》,讲的是一个头骨畸形的年轻男子的故事。当丹尼斯•霍珀拿到剧本时,他打电话给林奇,告诉他:“弗兰克这个角色得给我演,因为我就是弗兰克。”林奇有点举棋不定,因为霍珀素以行为乖张和嗑药成瘾闻名,但林奇知道这是选角策略。“丹尼斯太像美国人了——扭曲病态,但每一个美国人都认识丹尼斯•霍珀,每一个美国人也认识弗兰克。”他那时说。在受伤的神秘女子桃乐丝•菲伦斯的演员方面,他想要一张异域风情的面孔,可能得选个外国人。林奇原本想让海伦•米伦演,但联系了一阵后对方还是退出了。在一位共同好友的引荐下,他在曼哈顿的一家饭店里遇见了罗西里尼。那时林奇还不知道她出身名门,也不知道她是超级名模,他却歪打正着地评论道:“你大概是英格丽•褒曼的女儿。”他俩一拍即合,几天后他就把这个角色给了她。

继《橡皮头》之后,林奇第一次有了完全的创作自由。尽管这一次他没有自己亲手平地造出一个《蓝丝绒》的世界,但电影里那个最著名的场景确实是他一手打造的:桃乐丝的公寓,那是他们在摄影棚里唯一能搭起来的场景。“那个公寓就像一个舞台,”埃尔姆斯回忆道,“大卫想象的是这样一个空间,某些事情发生在这个房间里某个特定的地方。”这一欲望的道场是严格按照摄像机和杰弗里的视线建造的,也考虑到了他和我们在某个时间里会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就跟林奇电影里的很多室内空间一样——从《橡皮头》中X一家那个压抑的客厅,到《双峰》里帕尔默那个不祥的住所,再到《内陆帝国》里巴洛克风格的大宅和郊区别墅——桃乐丝的公寓看上去像是装修过的,更不要说屋里的灯光和照片,都是精心设计过的,都是为了达到让日常的物件变得陌生这一超现实主义目的。在写于1918年的《论装饰》一文中,诗人路易•阿拉贡(2)承认电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屏幕上,刚才还是平淡无奇的家具、书本或衣帽间里的票据,瞬间就仿佛承载了危险或神秘的意义。”

与其他电影人相比,林奇更有意识地利用了电影这一神秘的力量。深河公寓楼里桃乐丝这间一室一厅的房间,里面状似阴茎的蛇形植物,无声逼视着你的电灯,立即给人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埃尔姆斯回忆说,他经过很多次摄影机测试才找到对的涂料颜色。墙、地毯以及桃乐丝引诱杰弗里进行性虐仪式的那张沙发都是病态的褐红和淡紫,让人想到弗朗西斯•培根有些画里猛烈的紫色。那是一个可以将居住者整个吞没的空间,一个子宫般的堡垒。

继色调忧郁昏暗的《沙丘》,以及前两部黑白分明的电影,更不要说他那些单色画作之后,《蓝丝绒》标志着林奇第一次大量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埃尔姆斯告诉我,他觉得电影的开头是在向摄影师保罗•奥特布里奇(3)那些浓墨重彩情欲纷纷的作品致敬。为了让一头一尾更明晰——电影结尾的色调又回到那头那种非常明亮的色彩——余下的白天的室外戏都是在阴天或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时候拍摄的。但在《蓝丝绒》里,重头戏就发生夜色降临之后。夜里是桃乐丝最自然的栖居地,也是天使般的桑迪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她的金色光环点亮了漆黑的边框。这也是弗兰克煞有介事地进入桃乐丝的公寓,施展他的黑暗魔法的时候,他的出场改变了电影的色调和节奏,仿佛让这部电影变成一场睡梦中的恐怖事件,你无法从噩梦中醒来。埃尔姆斯选择色调更温和的胶卷,来捕捉夜色的浓重,而又不让它的质感溶解。正如林奇鼓励音效师阿兰•斯普奈特探索低频声效一样,他也竭力主张埃尔姆斯让画面完全沉入黑暗,去探索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临界点。

1994年,斯普奈特去世,《蓝丝绒》也成了他和林奇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这也是林奇和作曲家安琪洛•巴达拉曼提第一次合作。巴达拉曼提给林奇的作品加入了新的声音维度,也让林奇对于音乐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兴趣。一开始巴达拉曼提是被请来教罗西里尼表演《蓝丝绒》这首让人迷醉的歌的,结果后来包办了这个电影里华丽古朴的好莱坞管弦乐谱曲,此后他就成为林奇的核心搭档。有一幕是杰弗里和桑迪在一个派对上慢舞,林奇一开始想用尘世喧嚣乐队(4)翻唱蒂姆•巴克利(5)的那首《塞壬之歌》,但付不起版权费。解决方法是自己创作了一首充满彼岸世界气息的歌曲《爱之谜》,这是林奇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小试牛刀。他那让人眩晕的诗句(“有时一阵风吹过来/你和我/飘荡/在爱里/永远亲吻着/在黑暗中”)配上巴达拉曼提诡异的旋律,和女歌手朱莉•克鲁斯(6)气若游丝的低吟:这些元素的组合日后在《双峰》里再现。(十年后的《妖夜慌踪》里有一场高潮激情戏,背景音乐就是《塞壬之歌》。)如果说林奇主义是一个声音概念的话——假如它有一种标志性的声音,像脏滩(7)、拉娜•德雷(8)这样的当代音乐人就这么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巴达拉曼提。巴达拉曼提通过音乐达到的效果,和林奇在电影里的做法其实殊途同归:打破陈词滥调,在技巧里发现情感。

林奇不太喜欢《蓝丝绒》开篇那首鲍比•温顿的歌曲,但多年以后,这首歌在他的脑海中引发了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正是在这儿,林奇第一次开始把流行歌曲放在电影里,因为它们直击人心,你一听到这首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就会神奇地释放出来。就像许多同代美国人一样,林奇也对1956年猫王在电视节目《艾德•苏利文秀》里的现场表演记忆犹新,那首歌对他影响深远——尤其特别的是,他一开始只是从一个激动的朋友那里听到这首歌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事件,因为我错过了那个表演。”《蓝丝绒》讲述了纯真不再的创伤,从此我们开始感受到林奇的电影讲的都是失落和缺席的故事。这一点在他日后的电影体现更为明显,多数故事都是围绕被遗忘的事件和消失的人们展开的,物是人非空留余痕。

林奇的电影很少在试映的时候获得成功,《蓝丝绒》甚至引发了他从影以来最糟糕的反映。有一张回应卡上写道:“大卫•林奇应该被击毙。”德•劳伦蒂斯泰然处之,但负面反馈还是大大降低了她的预期,这倒反而可能对林奇是件好事。1986年9月19日,《蓝丝绒》在美国十五个城市上映那天,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都不吝溢美之词。詹姆斯•霍伯曼在《村声》(9)上发表文章称这是一部“看得人毛骨悚然但又欣喜若狂的电影”,还赞扬它“视角大胆,独辟蹊径”。戴夫•凯尔给《芝加哥论坛报》撰文,大赞:“没有一部片子可以与它相媲美,棒极了。”当然批评声音也不遑多让。罗杰•埃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时报》上的文章给这部电影打了一颗星,炮轰这部电影“讽刺手法是大学生水平的,镜头是廉价的”。雷克斯•里德在《纽约邮报》撰文称这是“有史以来最病态的电影”。不论支持抑或反对,这些评论都只代表个人好恶,这也很符合这部用霍伯曼的话说,无疑“打着创作者性心理烙印”的电影。埃伯特还公然谴责林奇比弗兰克•布斯这个心理病态的虐待倾向还要严重,让罗西里尼在银幕上承受百般羞辱。珍妮特•玛斯林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称这部电影一举奠定了林奇“作为创新者、超级技术大师的地位,在黑暗的走廊里最好不要遇上他这号人”。

《蓝丝绒》很快就成了一部邪典电影,一时间炸出了一堆评述文章,随着观众数量越来越多,反应也愈加两极化。保守主义刊物《国家评论》称之为色情片,是“一部脑残垃圾之作”。《基督教世纪》将它列为年度最佳,甚至援引圣保罗的《罗马书释义》赞扬这部电影对罪恶进行了严肃的探讨。纽约和洛杉矶的观众络绎不绝,排成长队争相观看。也有报道说大量观众退席,要求退票。《新闻周刊》上一篇题为“黑和蓝就是美?”的文章描述了电影院里骚乱的一幕。在芝加哥放映时,有位男观众当场昏倒。用了心脏起搏器之后,他回到座位上赶着看结尾。在洛杉矶一家电影院外,两个陌生人就这部电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决定回去二刷一较高下。对丹尼斯•霍珀这个被好莱坞放逐复出不久的影坛怪才来说,《蓝丝绒》无疑标志着首战告捷。尽管弗兰克•布斯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在同年拍摄了一部叫《篮坛怪杰》的体育片,扮演的小镇酒鬼一角为他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目前为止,最冒险的要数罗西里尼了,看看反应就知道了。看了电影后,国际创新管理公司(10)的经纪人就放弃了她。她小时候在罗马上学时的修女们打电话来说她们在为她祈祷。(随着媒体风暴渐趋消隐,林奇和罗西里尼承认他们在一起。他和玛丽•菲斯克1987年离婚。)

“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兰伯顿的老百姓争相告诉彼此,而给人长久的印象是它的奇异程度不曾有丝毫衰减。《蓝丝绒》也是如此。上映时引起的轰动——许多评论把它列进年度最佳电影榜单——还让林奇第二次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尽管看似有点不可思议。他输给了奥利佛•斯通的《野战排》,该片还拿走了最佳影片。然而,当年提名奥斯卡的电影没有一部像《蓝丝绒》那样拥有持之以恒的影响力,甚至整整十年里都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在这一点上与它相媲美。一般来说,一部新电影带来的冲击会随时间消退,但是《蓝丝绒》却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因为它永远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如果去看早期的评论的话,你会发现感觉都是靠不住的,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谈论这部电影。几十年过去,再遭遇或重温这部片子,你会发现我们依然没有答案。

生硬的表演和对话让《蓝丝绒》从一个现实主义的空间变成了一个没有指示牌的空间,你在里面待得越久就越容易迷失方向。麦克拉克伦扮演的这个角色身上那种一本正经眼神明澈的性格在有些方面像是照着导演的模子画出来的——杰弗里穿衬衫也喜欢纽扣扣到最上面那一颗——他说话的声音也酷似林奇,尤其是激动兴奋的时候。“吸收知识和经验的机会有很多。”“我正处于一个谜团之中。”再多的阐释都很难穷尽《蓝丝绒》,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一场夜戏,杰弗里和桑迪坐在车里,对面是教堂,杰弗里痛苦地提出了关于生存之恶的问题,桑迪回答他的时候想象了一幅福音降临般的画面,知更鸟带来爱和光明。他们是认真的吗?林奇是认真的吗?有的记者问他,人物过度夸张的诚意是不是为了搞笑。“你会忍不住大笑,”他告诉《村声》,“现在为了显得酷,你不会大声说出那种话了。在某种程度上,它几乎比弗兰克把蓝丝绒塞到桃乐丝嘴里还要让人尴尬。”

罗杰•埃伯特的评论吹毛求疵地说这部电影两种尴尬很准确地结合到了一起:前一分钟让观众哄堂大笑,下一分钟就让角色和观众忍受下流野蛮。幽默的乱入被当成这部电影讽刺立场的证据,但也反过来预示了它有其颠覆性的意图或犬儒的超脱尘世。但在林奇主义的宇宙里,事情从来都不会如此整齐划一,在他的电影里,真诚和讽刺可以和谐共存,而不互相抵消彼此。就算有,那也是他的本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一个套着另一个,把这些熟悉的类别整合到一起,直到创造出一种新的感情。1993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出版《无尽的玩笑》前三年,他写了一篇文章谈电视对于小说创作毁灭性的影响以及“制度化的讽刺”的暴政,这一语言和视角已经变成我们今天默认的交流模式。或许并非刻意如此,但林奇已经通过《蓝丝绒》抵制这种模式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特别复杂,不是因为观众不懂讽刺,而是他们只能通过讽刺来观看和理解。

《蓝丝绒》是一个批评理论家做的梦,一出类别混淆的黑色喜剧。“哈罗,宝贝,”弗兰克扇了桃乐丝一巴掌后,桃乐丝这么迎合道,“我是爸爸,你个白痴。”几分钟内,他一会儿管她叫“妈咪”,一会儿呻吟着“宝宝想干你”。一切都摆在那里了,那还解读什么?作为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文本,这个电影还往前多走了几步。它似乎是在呼唤一种新的理解叙事艺术的方式,这种新的方式与传统的认同机制或保护性的讽刺以及通过甄别象征、隐喻符号来寻求更深的意义没有多大关系。通常隐藏在潜文本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都升格到了文本的地位。当杰弗里说他“看到有的东西一直隐藏在那里”的时候,他其实也在说这部电影充斥着大量的符号,但任凭你怎么解码,这些符号岿然不动。《蓝丝绒》会让你觉得丧气,它已经把分析的工作都完成了,你用不着对着那一堆光鲜亮丽的表面抓耳挠腮了。

在之后的电影里,你会看到林奇刻意设置了更明显的时代错位,但《蓝丝绒》是他将时间玩得最游刃有余的一部,不同的时代和类型在这个片子里重合杂糅。最明显的,电影里的汽车、室内装潢、衣柜和人物发型,似乎都是从不同时代穿越过来的。杰弗里那条小领带和他那个不太容易发现的耳洞很有1980年代风,但桑迪和她的同学偏爱保守年代的长裙。除了这些明显的时代印记之外,在这个电影里面你还能看到一连串过去好莱坞类型片里的人物形象,略微反常地移植到当下的环境中。有的时候杰弗里就像黑色电影里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浑小子,桃乐丝会让你想起那些专门勾引男人的狐狸精,而桑迪呢,她就像是从桑德拉•迪(11)的轿车里优雅地走下来的妙龄女郎。

明星总是带着自己的文化包袱。作为一度濒临疯癫的演技派代表,霍珀的一生几乎就是反文化的历史写照,就像影片《逍遥骑士》(12)主题曲的名字一样,他不羁放纵爱自由。从《无因的反叛》(13)里的问题少年到《现代启示录》里那个嚎叫的疯子,弗兰克是他之前所有这些暴怒疯狂的捣蛋分子的集大成者。从某些角度来看,你不可能无视罗西里尼和她母亲在外貌上的相似,尤其是她沙哑的嗓音就更像了。英格丽•褒曼在好莱坞红透半边天的时候,罗西里尼演的这些场景在当时是被禁止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尽管褒曼也在《煤气灯下》和《美人计》里演过类似受虐者的角色,但看到罗西里尼把这些场景演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电影里的性爱场面更平添了一丝鬼魅的俄狄浦斯情结。数不清的能指在电影里飘浮,让你想到国家的神话和创伤。桃乐丝这个名字显然来自《绿野仙踪》里的女主人公,对林奇来说,那是一个平行的宇宙,一个原始的文本。桃乐丝住在林肯大街(一个给人不祥之兆的特写镜头在这条街的路牌停留了一会儿)上,那一带是小镇里比较差的地方。弗兰克•布斯这个名字似乎也在影射那位谋杀第十六任总统的刺客(14)

尽管存在这些错位的时代细节,《蓝丝绒》和美国的二十世纪中叶,或林奇所谓的“喜气洋洋的1950年代的乐观主义”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从1920年代到1958年,又或许是1963年,那是我最喜欢的岁月。”林奇说。他补充道:“对我来说,七十年代是最糟糕的!八十年代有我钟爱的东西——高科技产品,与五十年代遥相呼应的新浪潮。”林奇这种感受不是个例:对于1950年代的迷恋是1980年代特有的现象。《蓝丝绒》的前一年,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回到未来》上映,那是1985年的票房冠军,少年偶像迈克尔•J.福克斯主演的角色就是除去黑暗一面的嫩版凯尔•麦克拉克伦,他乘坐时光机器穿越到三十年前。当时的时代思潮吸收了后现代的拼贴,以及波普艺术对于大众文化的再创造,尤其喜欢往后看,有时是对过去的戏谑玩笑,但多数时候是真的有厚古非今甚至渴望回到过去的倾向。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最后一场电影》(1971)和乔治•卢卡斯的《美国风情画》(1973)的背景都设置在山雨欲来风满楼前的田园时代,预示着一个怀旧的循环。到了1980年代,大多数美国名导都投入到了这一场怀旧的时代洪流之中。高中同学会是乔纳森•戴米《散弹露露》(1986)(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称这部电影和《蓝丝绒》为典型的“怀旧电影”)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佩姬苏要出嫁》(1986)里时空之旅的起点。《佩姬苏要出嫁》中,人到中年的女主角在参加中学同学会时突然晕倒,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了十七岁那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科幻巨制《第三类接触》(1977)和《E.T.外星人》(1982)融合了两类冷战年代的怀旧情结,一类是外星人幻想,另一类是诺曼•洛克威尔(15)的绘画。

战后那几年标志着美国人自我形象的分水岭。随着大众媒体和消费文化的崛起,这个国家对于自我观念的塑造和传播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从1980年代的视角回头看,1950年代既是一块文化磁石,又是一个回忆内存,拥有取之不竭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这一怀旧热潮在一个电影明星出身的总统的加持下达到巅峰,里根向全国人民保证将回归过去时代的价值观,他自己就是那个时代大众娱乐的道成肉身。把《蓝丝绒》看成一个里根主义文本,在批判研究领域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惯例。作为总统的里根就像一幅全息图景,他有时把好莱坞电影和真实的历史相混淆,他也有林奇主义的一面。里根在《金石盟》(16)里出演里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角色,宝琳•凯尔在评论这部1942年的片子时,字里行间就像在描述《蓝丝绒》:“那种典型的怀旧视角把美国小镇的内里翻了出来:我们看到的不是甜蜜和健康,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恐惧、道貌岸然、性虐待和精神失常。”《金石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徒有其表的小镇里,埋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其中有一幕让人毛骨悚然,里根扮演的角色被一个怀恨在心的医生截了肢。醒来后,他说了一句让人寒毛直竖的俏皮话,这句话成了未来贵为总统的里根1965出版的自传《我的其余部分在哪里》的标题,颇有点林奇主义的色彩。

《蓝丝绒》上映那年,让•鲍德里亚(17)发表了《美国》一书,托克维尔的社会学旅行记的后现代版。“美国既不是梦幻也不是现实,”鲍德里亚写道,“它之所以是一种超现实,原因在于它就是作为一个乌托邦来运作的,仿佛它已经实现了乌托邦。”他说:“只有在这个国家,你才有机会这么天真无邪。”乍看起来,里根执政和《蓝丝绒》(开头几乎就定义了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美学)或许告诉我们的是类似的美国故事。里根时代的怀旧情结里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意识形态偏见,它的前提就是假装1960年代从未存在过。有的人总结说《蓝丝绒》的政治观也是一样反动。但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沉湎于怀旧情绪,以至于露骨地给人似曾相识的不寒而栗感。与回到过去齐头并进的是被压抑之物的回返。

林奇用“邻里故事”这个说法来描述他某几部电影,包括《橡皮头》和《蓝丝绒》,甚至还有他计划要拍的《沙丘》续集,后续的故事将发生在一个更与世隔绝的世界里。里根提到邻里之间这个带有很浓感情色彩的概念。他怀念在伊利诺伊的小镇里长大的时光,在那儿“每一天你都看到邻里间互相帮助”。在他想象出来的关于美国的图画书里,像爱国主义这样的健康观念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如果你没有从家庭里得到这些东西,你可以从邻里乡亲那里得到它们。”在那个著名的“邪恶帝国”的演讲里,里根引用了《圣经》里的训诫“爱邻舍如同自己”。《蓝丝绒》中,桃乐丝介绍杰弗里给弗兰克的时候说“一个住在附近的朋友”。接下来,弗兰克都称他为“邻居”,每次脱口而出这个词的时候,就更显得荒谬邪恶。在那场漫长的兜风的戏里,高潮是弗兰克用口红涂花了杰弗里的脸,警告他离桃乐丝远一点,期间还给爱邻居意味着什么这件事平添了一丝恐怖色彩:“别跟她做邻居。因为我会把情书寄给你。我不会留情……你收到我的情书就死定了。”邻里之间在《蓝丝绒》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一个相对的空间。杰弗里在“附近一带后面的”一片荒地上发现一只耳朵。当桑迪告诉杰弗里桃乐丝住在哪里时,她说:“那是让人觉得害怕的地方,这么近。”这个附近的故事的意义就在于不管杰弗里害怕的东西离他有“多近”,可能那个东西已经在他内心之中了。

像《蓝丝绒》一样,里根也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罪与邪恶”,在那个时代,美国主流社会的普遍世俗化为政治上拥有强大力量的宗教右翼势力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影评人尼古拉斯•罗姆贝斯在对《蓝丝绒》进行文本细读时提到,里根那篇“邪恶帝国”的演讲——是不是也曾打动过林奇?——甚至表达了和这部电影相似的关切。“我们知道,生活在这世界上就意味着要与哲学家所谓的邪恶,”里根说道,“或神学家所称的罪性作斗争。”杰弗里的语言更浅白:“为什么世上会有弗兰克这样的人,为什么世上有这么多麻烦?”在描述道德力量时,林奇的用语往往比较绝对化,他经常被认为像里根那样秉持摩尼教的世界观。这很符合对于《蓝丝绒》的标准描述,即它是一种揭露,是一部剥开金玉其外揭露败絮其中的电影,就像摄影机从草地上移过,发现地下的甲壳虫。但这也大大简化了这部电影的道德企图,就像许多林奇电影一样,它的生命力来自于一组组二项对立——或更确切地说,来自对立面之间不断转化的空隙,它可大可小,甚至可以没有预兆地消失。“我没疯,我能明辨是非。”桃乐丝告诉杰弗里,听上去真的像疯了一样。林奇说过:“对比是有效的。”他电影里那些鲜明的二项式——美好与邪恶,黑暗与光明,纯真与事故,现实与幻想——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不断融合同流合污,直到让你分不清方向,就像那个映在大厅镜子里的反射效果一样。

《蓝丝绒》本可以转向更黑暗的结局。有一场最后没有剪进去的戏里,穿着一身蓝丝绒浴袍的桃乐丝把杰弗里引到屋顶。她脱下红鞋子——很显然这与《绿野仙踪》形成互文——然后从楼上丢下去。她威胁要跳下去,斜靠在窗台边缘,这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时刻过去后,杰弗里把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在成片里,桃乐丝的死亡冲动被抹去了:我们听到弗兰克命令她“好好活着”,在救护车上被送走时她尖叫着:“我在坠落。”《蓝丝绒》以秩序的恢复结束——弗兰克死了,桃乐丝和她儿子团圆了,杰弗里和桑迪在一起——结尾部分给人感觉就像开头一样明媚。画家大卫•萨利(18)称电影人道格拉斯•塞克(19)为“第一位超现实艺术家”,他在1950年代的苦情电影里,用绚丽的色彩展现了什么叫“不快乐的快乐结局”。在制作公司的要求下,塞克的结尾呈现了最大限度的不和谐,常常会让你注意到明目张胆的炫技。

几乎每一篇评论在提到《蓝丝绒》出现在片尾的那只知更鸟的时候,都会说那明显就是一只假的鸟——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这只知更鸟的故事如此诡异,因此跟这部电影也算相得益彰。林奇想要一只真的鸟,但埃尔姆斯记得,抓动物的人拿过来的鸟是不合要求的:“他们带给我们的知更鸟在褪毛,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它看上去都不像知更鸟。”后来制作团队听说威明顿一辆满载小学生的校车上刚打下了一只知更鸟,司机决定拿去给学校的自然科学部做动物标本(《双峰:与火同行》有一幕莫名其妙,一群孩子在校车上哭,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这只知更鸟实际上不是什么机械鸟,而是刚从返程校车上取下来正要做动物标本的。林奇把一个虫子粘到鸟嘴上,然后用一根画外的线绑着它,让它动起来。

在解释玩偶和蜡像为什么让人毛骨悚然的时候,弗洛伊德描述说这里的神秘之处在于它打乱了生和死的界限。(就在前几场戏里,有一幕很可怕,在桃乐丝的公寓里,一身黄色套装的戈登探员笔直站着,像死了又像还活着,脑袋上被打穿了一个洞,但最后居然还抽搐了一下。)埃尔姆斯回忆道,在摄影机后面的时候,他告诉过林奇,他要用来拍戏的那只鸟看上去太像一只玩具鸟:“他会说:‘耶,那很棒啊。你会爱上它的!’显然这就是他对那只知更鸟的想象。”


(1) X世纪(Generation X),主要指1950年代后期和1960年代出生的世代,这个说法一般出现在北美地区。

(2) 路易•阿拉贡(Louis Arafon,1897—1982),法国诗人、作家、政治活动家。

(3) 保罗•奥特布里奇(Paul Outerbridfe,1896—1958),美国商业时尚摄影师,用现代主义风格改写了早期彩色摄影史。

(4) 尘世喧嚣(This Mortal Coil),英国梦幻流行哥特摇滚乐队,活跃于1983到1991年。

(5) 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1948—1975),美国民谣歌手。

(6) 朱莉•克鲁斯(Julee Cruise,1956— ),美国女歌手,代表作为《双峰》主题曲《坠落》。

(7) 脏滩(Dirty Beaches),加拿大籍华人歌手张洪泰的单人摇滚项目。

(8) 拉娜•德雷(Lana Del Rey,1985— ),美国女歌手。

(9) 村声(Village Voice),一份纽约本地的周报,由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创办于1955年。

(10) 国际创新管理公司(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fement),创立于1975年,好莱坞五大文化经纪公司之一。

(11) 桑德拉•迪(sandra Dee,1942—2005),美国女演员。

(12) 《逍遥骑士》(Easy Rider),丹尼斯•霍珀自导自演的电影,1969年上映,被誉为公路电影的始祖。

(13) 《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詹姆斯•迪恩主演,1955年上映。

(14) 1865年4月14日晚十时十五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被枪杀,凶手是一个叫约翰•布斯的男演员。

(15)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1978),美国二十世纪早期的重要画家及插画家。

(16) 《金石盟》(Kings Row),1942年上映的好莱坞爱情电影,罗纳德•里根担任男二号。

(17)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后现代思想家,代表作《物体系》《消费社会》等。

(18) 大卫•萨利(David salle,1952— )1980年代以来重要的美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之一。

(19) 道格拉斯•塞克(Douflas sirk,1897—1987),德国电影导演,擅长拍摄家庭剧、肥皂剧。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app下载 | 浏览:28 | 评论:0